“溼地是在保護中長大的”——記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點擊上方「中國環境新聞」可以關注我們

今年2月以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現身江蘇省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楊毛嘴核心區。保護區內溼地物種資源豐富,據觀測,鳥類種數由2012年147種增加到2017年201種,鳥類種群較5年前增加30%以上。在溼地保護區楊毛嘴核心區,棲息越冬的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還有東方白鸛、白枕鶴、白琵鷺、小天鵝、鴛鴦等,同時還首次記錄到斑頭秋沙鴨。

規劃先行建章立制

“泗洪洪澤湖溼地是在保護中長大的。”據介紹,十多年前,溼地周邊鄉鎮的農民圍湖養魚、養蟹,發展了經濟,卻對溼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

2001年11月,泗洪洪澤湖溼地成為江蘇省級自然保護區,當時面積為35萬畝。2006年2月升格為國家級後,以植被恢復為主,禁止一切人為建築及濫捕、偷獵行為。

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先後編制了《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漁還溼工程規劃(2014—2020年)》等。

在科學規劃引領下,保護區管理處著力推進退漁還溼、生態修復、科研宣教、巡查管護、基礎建設等工作,先後建設了科研監測中心、氣象站與集大氣、水文、水質、生物等自動監測於一體的全天候生態監控系統,充分利用數字移動技術,形成了傳統巡查與現代監控相結合的動態監管網絡。

目前,保護區內的蘆葦、荷花、荻草、野菱和芡實等野生植物得到大面積恢復,水質顯著改善,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據統計,保護區內共有浮游植物198種、浮游動物91種、高等植物336種、底棲動物61種、魚類68種、鳥類201種,溼地總面積達49365公頃(74萬多畝)。

退漁還溼修復生態

為保護洪澤湖溼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改善洪澤湖水質狀況,根據年度退漁還溼工程實施方案,近年來,保護區累計退漁還溼、生態修復10萬餘畝。

保護區管理處近年來還開創性地建立了“7+1”共建機制,分別與7個鄉鎮政府召開聯席會議,簽訂珍禽鳥類保護及生態恢復共建協議,並納入年終目標考核。環溼地的7個鄉鎮都成立了愛鳥協會,會員超過200人。

2016年,保護區管理處與泗洪縣政府聯合建立了泗洪洪澤湖溼地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主要負責泗洪洪澤湖溼地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研究制定溼地保護工作政策舉措和重大事項決策部署,確定年度工作重點和階段性工作計劃。

完好的生態系統和廣袤的區域面積,為鳥類的繁衍、棲息提供了理想場所,近幾年,這裡不但發現了東方白鸛、白鸛、青頭潛鴨、震旦鴉雀等一些瀕危、珍稀鳥類,而且每年冬季來洪澤湖越冬的天鵝達200多隻。

保護優先合理利用

近年來,保護區管理處會同泗洪縣人民政府,充分依託優良的生態資源,探索“生態+”共贏新模式,開發生態產品,發展生態產業,真正實現了溼地增色、農戶增收。

泗洪人把洪澤湖溼地稱為洪澤湖的“綠心”,以溼地生態資源為依託,積極推動以生態旅遊為主的綠色產業,科學發展沿湖地區農家樂、漁家樂項目,真正把生態旅遊做成支柱產業、致富產業。

此外,保護區管理處注重構建科研平臺,先後與南京大學、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溼地典型區位建立網格化監測樣點,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及鳥類資源調查;與中科院南京湖泊與地理研究所、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建立教學、科研基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溼地資源利用等課題研究。

保護區管理處在恢復生態環境等領域開展全面調查研究,出版了《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利用溼地博物館、溼地植物館、洪澤湖魚類館等設施作為公眾瞭解溼地、感受生物多樣性的良好平臺;每年與周邊社區群眾共同開展溼地日、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等活動,普及科普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