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過境 萬畝大閘蟹絕收 誰動了我們的大閘蟹?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咕嚕先生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大閘蟹節來了!現在絕對是吃大閘蟹的旺季,然而就在上個月月底,洪澤湖入湖河流中大量汙水過境,導致當地漁民蟹塘受損,大量大閘蟹死亡。

汙水過境 萬畝大閘蟹絕收 誰動了我們的大閘蟹?

插圖:洪澤湖萬畝大閘蟹絕收(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對於萬畝魚蟹的死因,起初江蘇省環保廳發佈通報稱,初步判斷本次事件原因是由於上游洩洪夾帶汙水造成,下洩的汙水和已進入湖區的汙水,將持續影響洪澤湖的生態環境。後來安徽省環保廳又提出,萬畝大閘蟹絕收,初步分析是在臺風影響下,暴雨區域發生大面積嚴重內澇積水現象,地表、農田、溝渠內生活垃圾及部分秸稈浸泡產生的面源汙染等集聚,經洪水沖刷,隨支流匯入湖體,導致洪澤湖水體溶解氧過低,大閘蟹集體被“淹死”。

然而,網友對萬畝大閘蟹死於颱風的“天災說”並不買賬。洪澤湖的大閘蟹養殖戶們對這一說法更是難以接受,包括大閘蟹養殖戶在內的很多民眾認為,此次萬畝魚蟹死亡跟上游汙水排放有關——“人禍說”。

那麼,萬畝大閘蟹死亡到底是因為天災還是人禍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大閘蟹。

大閘蟹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拉丁名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俗稱河蟹,又稱毛蟹,經濟價值高,是國內水產增養殖的重要對象。

汙水過境 萬畝大閘蟹絕收 誰動了我們的大閘蟹?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大閘蟹的背部一般呈墨綠色,腹面灰白色。腹部在成長過程中,雌蟹漸呈圓形(俗稱團臍),雄蟹仍為狹長三角形(尖臍),這是區別雌雄的最顯著的標誌。

由於喜穴居和隱蔽在石礫、水草叢中,大閘蟹的營穴能力很強,洞穴一般呈管狀,底端不與外界相通。洞口形狀呈扁圓形、橢圓形或半圓形等。大閘蟹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大,最適宜溫度5℃~35℃,喜弱光不喜強光,屬晝伏夜出型生物。

大閘蟹的食性很雜,葷素均吃,十分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喜歡吃魚、蝦、螺、蠕蟲、蚯蚓、昆蟲等動物,也殘食受傷或剛蛻殼的同類,抱卵蟹在飢餓時還會取卵當食。

一般地,大閘蟹淡水生長,海水繁殖。秋季性成熟的大閘蟹自內河、湖泊爬向大海,在鹹淡水交界處交配產卵。因此,有海水和半鹹水的地方可以進行人工繁殖。水的鹽度差不超過0.3%,不然將會引起幼體大批死亡。

汙水過境 萬畝大閘蟹絕收 誰動了我們的大閘蟹?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另外,養殖區要遠離村莊、工礦區,自然環境優良,無汙染,蓄水方便,水草資源、小蝦及螺、蜆等底棲生物豐富,底質淤泥層少,無兇猛魚類等敵害生物,路渠等設施配套。總之,就是水要乾淨!

關於水產養殖,影響因素還有哪些?

上面我們提到了水的鹽度和潔淨度對大閘蟹生長的影響。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哪些影響因素呢?

容氧量

水中的溶氧量會直接影響到蟹類的正常生長。大閘蟹作為甲殼動物,跟魚一樣用鰓呼吸。但與魚的鰓不同,大閘蟹具有像海綿一樣鬆軟的羽狀鰓片,長在身體上面的兩側,表面由堅硬的頭胸甲覆蓋。當大閘蟹吸進新鮮清水,水中溶解的氧便進入鰓中的微血管裡,而其他的水分和物質,流過鰓後從嘴的兩邊吐出。即使上岸覓食,它們也不會立刻乾死,因為鰓裡殘存的水分,仍可以短時間供氧。

在冬季,不少養殖人員都比較關注池塘水體的供養,但是在夏季,很少有人會重視這個問題。實際上,夏季供氧問題也十分關鍵。因為夏季的溫度都比較高,這會導致水體中的溶解氧降低;同時高溫會促進水體中藻類與好氧細菌的生長,這會造成水體中的溶氧量下降,導致蟹類不愛進食,嚴重時會出現大面積死亡。

酸鹼度

水體酸鹼度(pH)是水產生物生存環境的重要生態因子,對水產生物的成活率和生長率,甚至對酶活性和基因表達均會產生影響。養殖池塘中常產生大量有機物(養殖生物的排洩和屍體、餌料殘渣以及其他生物的代謝、死亡等),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如暴雨),會使水體缺氧、變黑髮臭,水質惡化,產生有機酸(乳酸和醋酸),H2S、CO2等酸性物質,改變水體pH,使水體酸化。

研究表明在一定範圍內,水生甲殼動物攝食及用於生長的能量隨著pH值的增大而增加,其外在表現為成活率升高以及體重的增加。pH誘導在一定範圍內會加速大閘蟹的蛻殼,而過高(pH = 10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抑制大閘蟹的生長。

重金屬

重金屬是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的汙染物,一般不能被生物降解,參與食物鏈循環並在生物體內積累。甲殼動物棲息於水底,受環境中重金屬汙染的機會較大。

研究發現,重金屬汙染會對大閘蟹的生長和存活造成重大影響,而在眾多重金屬中,銅汙染的潛在威脅最大。銅作為甲殼動物重要的營養素,也是合成血藍蛋白的必需成分之一,對多種生長髮育相關的生物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的組成和功能有重要的意義,但高濃度Cu2+對大閘蟹具有明顯的毒性作用,大閘蟹的死亡率隨著Cu2+濃度的升高而增加。

水草

俗語講“蟹大小 看水草”。水草對大閘蟹的生長至關重要。

水草是大閘蟹養殖中一個重要生態因子,它不僅提供豐富的餌料、良好的棲息和隱蔽場所,減少大閘蟹自殘的機會;而且有改善水質,減少水體有害物質等作用。同時,水草能在一定範圍內提供並維持水體pH,為大閘蟹的生長髮育提供合適的pH水體環境。

汙水過境 萬畝大閘蟹絕收 誰動了我們的大閘蟹?

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亞硝酸鹽超標和藍藻爆發也會對大閘蟹的生長和存活造成重大影響。

研究表明,高濃度亞硝酸鹽暴露亦可使大閘蟹血細胞總數顯著下降,抑制機體的防禦能力。亞硝酸鹽脅迫下丙二醛的累積而造成的氧化損傷可能是亞硝酸鹽對大閘蟹產生毒害作用的方式之一。

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藍藻爆發。爆發藍藻是水產養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藍藻的泛濫對水產養殖影響的範例屢見不鮮。其過度的繁殖會造成水中溶氧量的降低,導致大閘蟹大面積死亡。

一旦發生汙染,可能造成哪些食品安全隱患?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上升。但自然環境的質量卻在逐漸的降低,水質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水產品的正常生長,同時也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傷害。

食用汙染致死的大閘蟹會給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不僅因為其體內超標的化學汙染,還因為死亡後的大閘蟹會很快產生大量的細菌。

其次,食用重金屬超標但沒有死亡的大閘蟹會給人體造成間接的傷害。重金屬不能被生物降解,而是參與食物鏈循環並在生物體內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很顯然,安徽省環保廳提出的“天災說”無法讓人信服。大閘蟹具有一定的耐氧能力,不太可能因為洪水沖刷導致洪澤湖水體溶解氧過低,集體“淹死”。而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排放導致的重金屬等汙染確實會殺死大閘蟹,當然,這個結論需要進一步科學而嚴謹的驗證。但萬畝大閘蟹絕收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事實上,答案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據新華社最新調查,導致萬畝大閘蟹死亡的汙水,顯然不單純是暴雨所造成的,上游嚴重的工農業排汙,恐怕才是罪魁禍首。這些汙水沒有得到科學處理,颱風暴雨一來,才會藉著洪水滾滾而下,給下游帶來了滅頂之災。

這是一次跨省汙染案件,如果不建立起剛性的約束機制和追責賠償條款,並確保各方遵守協議,那麼“上游排汙、下游遭殃”的事還會重演。

參考文獻:

[1]劉雲凡. 探究池塘水產養殖常見水質問題及解決方法[J]. 科學技術創新, 2016(21):276-276.

[2]洪美玲, 陳立僑, 孫新謹,等. 亞硝酸鹽急性脅迫對中華絨螯蟹幼體相關免疫指標和應激蛋白(HSP70)表達的影響[J].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1, 17(5):688-693.

[3]胡春華, 周文斌, 肖化雲,等. 鄱陽湖區水產養殖水體重金屬汙染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7):3697-3700.

[4]毛振方, 王彬宇, 張翠真,等. Cu2+脅迫對中華絨螯蟹毒性作用及免疫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18(2).

[5]張聰, 宋超, 裘麗萍,等. 環太湖流域池塘養殖中華絨螯蟹汞的殘留現狀及評價[J]. 生態環境學報, 2016, 25(3):477-481.

[6]劉金生, 王軍, 嶽武成,等. 水體pH對中華絨螯蟹幼蟹蛻殼生長及其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 淡水漁業, 2016, 46(4):96-100.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汙水過境 萬畝大閘蟹絕收 誰動了我們的大閘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