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過境萬畝魚蟹死光 養殖戶損失誰賠?

汙水過境萬畝魚蟹死光,養殖戶損失難以得到賠償,這不僅是洪澤湖之痛,也是許多河湖共同的困境。

日前,由於上游洩洪汙水過境,導致江蘇省泗洪縣洪澤湖數萬畝水產養殖區受損嚴重,其中臨淮鎮勝利村的萬畝大閘蟹產區近乎絕收。

汙水過境萬畝魚蟹死光 養殖戶損失誰賠?

▲漁民將死蟹清理出水,一船一船運走。圖片來源:現代快報

30日,宿遷市環保局發佈了汙水來源的初步調查:兩條汙水河均來自安徽方向。汙染的來源找到了,這有利於及時控制汙染,避免更大範圍內洪澤湖環境生態以及更多養殖戶利益受損。

但這次向洪澤湖排汙的兩條河流均為劣Ⅴ類,在整條河都嚴重汙染的情況下,要想精確鎖定此次排汙的元兇,並非易事。找不出元兇,意味著養殖戶損失沒人賠償,他們一年的投入將血本無歸。

流域上下游之間環保責任的不對等,導致出現上游排汙,下游“買單”的現象,這是水汙染治理的一大難題。對此,現在許多地方都在實行生態補償制度,當上游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由下游撥付資金補償上游;反之,若上游水質惡化,則由上游賠償下游。這樣的機制,有利於倒逼上游加大治汙力度,破解了上下游治汙投入和收益不對等的難題。

但是,類似的生態補償制度,多是各個省份在自己區域內推行,一旦跨省,就難以行得通。就像洪澤湖一樣,長期以來,安徽有兩條劣類汙水河,源源不斷將汙水派向洪澤湖,但兩個省份至今未能坐下來協商,通過生態補償改變這個現狀。

即便有省與省之間能夠達成共識,推動生態補償的實現。但執行起來,也並非易事。例如2016年,廣東省分別與福建、江西兩省簽訂了汀江—韓江和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但由於跨省水質保護和汙染監管的尺度不一致,水質交接目標難協調等問題,生態補償的執行不盡如人意。

顯然,推動省與省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僅僅靠相關省份的自發行動是不夠的。在國家層面,需要進行強有力的協調。明確跨省界交界斷面的責任主體,明確補償方法和補償標準,建立流域環境協議,由國家、地方共同出資,提高生態補償吸引力,推動整個流域的汙染治理。

汙水過境萬畝魚蟹死光,養殖戶損失難以得到賠償,生態環境很受傷,這不僅是洪澤湖之痛,也是許多河湖共同的困境。儘快推動水汙染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普及,這才是避免上游排汙、下游遭殃的根本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