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我经常和各种人聊天。我会问他们“你能接触到的最高级别的老板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有什么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吗?”

后来,我发现这些人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疯狂地喜欢读书并且相信巴菲特

读书是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式,而巴菲特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皈依。

价值投资理论目前看来确实是最有参考性和操作性的投资理论,虽然这不是巴菲特创造的,却是因巴菲特而流行到全世界的。

此外,巴菲特也有很多经典的名言和理论,比如他遵循的复利理论、比如他创造的“护城河”理论等等。这次 HBO 在2月份刚刚推出了一个纪录片(据说这部纪录片用了两年时间才拍摄完成),叫《Becoming Warren Buffett》(巴菲特的成功之路),完整记录了巴菲特的一生。

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到底是怎样成为巴菲特的。所以42章经也挑头翻译了这部纪录片,现在大家可以在B站上看到完整版,地址是: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37607/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以下是 42章经 的小翔看过之后为我们写的一个精彩总结。

巴菲特出生的那一年,

美国正好处于股市崩盘的时期。

在他1岁时,爸爸失业了。

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推销员,当时没什么存款,

却毅然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投资公司,

那可是大萧条时期,

现在想来,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每到周末,巴菲特总会和妹妹一起去那里玩计算器,

他的妹妹清楚记得,

有一次哥哥对她说:“

我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

妹妹很惊讶,

因为他们家从没出过百万富翁。

小时候的巴菲特,每周只有五分钱零花钱,

可以想见,要满足一个小孩子,这点钱可不够。

于是他很早就学着做生意,

最开始是上门推销可口可乐,

后来又卖过邮报。

巴菲特说自己很喜欢送报纸这个差事,

因为这样他能规划自己喜欢的路线。

他每天送500份报纸,

每份报纸赚一美分。

算起来没有多少,

但因为“复利效应”,

当年攒下的一美分,

后来变成了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说到“复利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个著名的“七二”法则:

你只需要用72去除以收益率,

就可以得到本金加倍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你的年回报率是10%,

那么本金增长一倍只需要7.2年。

“复利效应”告诉我们,

时间和回报率的适当结合会让投资取得巨大回报。

反之,

时间和回报率任何一项的不尽如人意也会带来巨大损失。

很多人试图在投资的路途中寻找圣杯,

而巴菲特找到的第一个圣杯就是复利。

他50岁之前积攒的3亿本金,

在30年之后变成600亿。

于是我们从中得到的第一个重要启示是:

最初的资金大小不那么重要,

开始的时机与增长的持续性才是更应该追求的。

不少人都知道,

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领路人是格雷厄姆,

这位“现代证券之父”教会了巴菲特“价值投资”。

格雷厄姆坚信,必须仔细研究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

如果你发现这家公司能赚钱,那你最终也会获得收益。

出于对“价值投资”的信奉,

巴菲特从此一遍遍翻阅投资手册,

寻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

他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

然后在价格回升至真实价值附近时卖出。

你可以想象,

这样的股票就像“一个要燃尽的雪茄烟头”,

巴菲特要做的,

就是在正确的时间买入,

在那最后一口烟中受益。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只是寻找“价值洼地”还不够,

巴菲特坚持了六十多年的另一个投资原则叫,

只做能力圈之内的事

他曾看过一本书——《棒球的科学》

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作者拿着球棒等待击球。

作者发现,如果他只等待最佳击球位置,

就有40%的概率击出好球,

但如果处在角落,

击出好球的概率只有20%多。

巴菲特觉得投资就是一个类似的却更好地游戏,

因为在投资中你可以一直在场上等待,

忽略其他的可能,只等待自己最擅长的击球位置。

棒球场上,你会出局,但投资场上不会。

面对无数错过的机会,

别人可能会说:“挥棒啊,笨蛋!”

不要管他们。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太强,

所以人们投资时就是会遇到太多诱惑,

以至于出手频率过高,

这才是问题。

这些年来,

巴菲特筛选掉了很多机会,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

也从不理会圈子之外的东西。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和格雷厄姆一样对巴菲特影响深远的,

还有查理·芒格。

坚持“价值投资”,

巴菲特在“快燃尽的雪茄烟头”时代赚了很多钱。

但他同样有一些不愉快的投资经历,

因为在过去,

只要股票便宜,

巴菲特从不在乎公司和管理层是否糟糕。

而芒格转变了他的态度,

让他以合适的价格买下优秀的公司;

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家合适的公司。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什么是优秀的公司?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的概念。

在他看来,

消费者更换牙膏品牌易如反掌,

但更换银行账户、企业数据库太过麻烦,

巨大的转换成本就是绩优公司的“护城河”之一,

这成为他投资富国银行的理由。

除了转换成本,

品牌是巴菲特心目中另一条“护城河”,

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可口可乐,

最终也帮他赚到了10倍利润。

巴菲特一直相信,

正是有了从“雪茄烟头”到绩优股这样的转变,

伯克希尔哈撒韦才得以发展壮大。

长期盘踞在福布斯排行榜的美国人中,

除了巴菲特,

还有比尔盖茨。

盖茨关注计算机市场,而巴菲特醉心投资事业,

看起来,这两个人完全不搭边才对。

但事实可不是这样,

早在1991年,盖茨妈妈就叫他和巴菲特见面,

但是盖茨当时特别不情愿:“

巴菲特只会玩股票,我和他之间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

不过他错了。

刚一见面,这位传奇投资人的态度和世界观就打动了盖茨,

于是从那天开始,两位超级富豪之间产生了最深厚的友谊。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他俩的缘分还不止于此。

认识后不久,

在一次聊天中,盖茨爸爸和他们玩了一个游戏,

叫他们每人在纸上写下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一个词。

盖茨和巴菲特没有任何交流,

同时写下了“专注”这个词

是的,专注。

对巴菲特来说,如果他对新事物感兴趣,他会大量阅读资料,会想遇见和它有关的人。

盖茨也一样。

因为专注,

盖茨和巴菲特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一无所知,

比如,他们不了解烹饪和艺术,也对物理和宇宙全然不懂。

但是同样因为专注,

关于商业,这两位的认知超越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

时至今日,

巴菲特的身价依然在逐步攀升,

但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如此巨额的财产最终去向何方?

有一段时间,巴菲特饱受非议,

因为他每年都赚很多钱,

但不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把钱捐出去。

于是有些人很严厉地批评他,

巴菲特呢,从来没有回应过。

并不是他不想回报社会,

他只是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怎么把这笔钱回报给社会,才是对人们最有用的?

他曾经的想法是:

既然本金在自己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没必要匆匆捐出。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到了 2006 年,

巴菲特出现在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晚会现场,

这一次,他承诺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捐出来,

用实际行动回应过去的质疑。

这时候的他已经确定:

这些财富,不管是用于早期教育,还是医疗事业,

都足以对多数人产生有影响力的改变。

当然,除了捐款本身,

巴菲特的礼物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

他向美国其他富人传递了信息,

拥有很多的人可以去帮助一无所有的人。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相信百年后,巴菲特仍会被历史记住,

但我们不知道他会以怎样的角色被记录下来。

是一位著名投资者?

还是一个慈善家?

巴菲特说:

“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教师。

在我看来,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

你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你要去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钱,

也愿意去做的工作。

生活是美好的,

每天早上,你从床上跳起来,

是因为你很期待这一天。

60多年来,我都是跳着踢踏舞一样地去工作。

因为我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事,

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更多精彩: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37607/

【HBO收藏级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720P 中英双语字幕)

更多类似内容:关注公号 42章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