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有7家券商發佈跨境業務公告

海外券商走進來 國內券商走出去

5月4日,招商證券公告,公司試點開展跨境業務獲得證監會批覆。同一天,中信證券公告,公司關於擴大跨境業務範圍的申請獲得證監會同意。

密集申請跨境業務

5月4日,招商證券公告,公司試點開展跨境業務獲得證監會批覆。未來將在境外,以自有資金參與境外交易場所金融產品交易、投資其他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允許投資的境外金融產品和工具;與境外交易對手簽訂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協議,參與場外金融產品交易,及向客戶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和交易服務。

同一天,中信證券公告,公司關於擴大跨境業務範圍的申請獲得證監會同意。中信證券獲得境外業務資格比較早。2014年9月,中信證券首次向證監會提交了申請,並獲批覆。此番中信證券是為了擴大境外業務範圍——即新增以自有資金投資其他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允許投資的境外金融產品和工具。

需要提及的是,根據證監會公開信息,實際上這些年券商在境外業務一直不斷,或通過在境外設立子公司、分公司進行運作,或通過與海外機構合資合作進行發展。

今年以來出現的券商密集申請跨境業務情況,只是券商將更直接地參與到境外市場上。

嚴格控制業務規模

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今年三月份,證監會剛剛推出新政,允許外資機構控股國內券商。過去一個月,已經有三家外資機構向證監會申請尋求控股證券公司。它們分別是,瑞銀集團、日本野村和摩根大通。

在政策放開外資機構控股國內證券公司比例,打通進入中國市場渠道的情況下,國內券商也在進一步走向海外。

不過,監管也要求,即各家券商在開展跨境業務時,要嚴格控制業務規模,不得超過公司淨資本的20%。

“走出去和引進來,最終都是為了讓中國金融市場更開放,更國際化。中國券商在境外不僅僅是參與到一些基礎投資業務中,還要深拓境外金融市場的投行、債券等業務中”,中金投行一位資深人士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