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教授“接地氣”,村裡有了“土專家”

“幸虧有汪教授的指導,否則這場雪災就讓我們的蔬菜顆粒無收了。”在六安市金寨縣雙河鎮皮坊村姜農洪傑的眼裡,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汪承剛教授就是他的“救星”。

雙河鎮曾被譽為“皖西生薑第一鎮”,生薑是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但由於長期連作等多種因素影響,生薑病害逐年加深,特別是姜瘟病的危害,給生薑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洪傑種植的6畝生薑,不僅不賺錢,還倒賠各種成本,成了“燙手的山芋”。

汪承剛經過多次實地調查論證、分析原因,提出了防治姜瘟病、提高生薑品質的技術規範。利用該技術規範後,曾發生姜瘟病的田塊,生薑普遍長勢良好,未發現明顯發病植株,平均畝產達2800公斤。洪傑的6畝地一下成了“寶地”,單產創下3500公斤的歷史記錄,僅此一項收入就高達30多萬元。在此基礎上,汪承剛為雙河鎮制定了生薑生產技術標準,規範種植技術,促使該鎮生薑平均畝產提高到2500公斤左右,總產值達1億多元,全鎮戶均收入增加1.7萬元以上。

據介紹,該校在安徽各地共組建了73個縣域農業主導產業聯盟,選配50名資深教授擔任產業聯盟首席專家。在這些“盟主”的身後,還有300多名中青年專家組成的農業技術推廣團隊,他們常年奔波在“三農”一線,穿梭于田間地頭,就像綠色田野上的一個個“科技使者”,讓江淮大地鄉村振興有了“定盤星”。

僅2017年,他們就為安徽各地引進新品種599個,示範新技術266項,開展技術培訓401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2785人次。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共取得新型專利53項,發明專利22項,制定標準、技術規程27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