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終老有多可怕?別說了,我現在就開始找對象

孤獨終老有多可怕?別說了,我現在就開始找對象

0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1723萬人,遠低於衛計委此前預測的2100萬(中值)。

原本以為全面放開二孩的頭幾年,被計劃生育壓制多年的需求將會釋放,中國的新生人口會出現一波大爆發,然而2017年的新生人口甚至比2016年還少了63萬人。

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正在顯著下降。

中國的人口危機並不是沒有預兆。

2000年,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22。

一個國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總和生育率一般不能低於2.1。

比新生人口數量下降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飛速進入老齡化。

2015年中國13.74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2.2億,佔總人口比例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1.43億人,佔比10.5%。

再過二三十年,滿大街都將是老年人,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少,社會活力不斷下降。

而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養老會不會出大問題?

根據2016年社保報告,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撫養比為2.75:1,其中廣東最高為9:1,黑龍江最低僅為1.3:1。

也就是說,廣東是9個年輕人在供養1個老人,而黑龍江平均1.3人供養1個老人,對於黑龍江來說,養老的壓力已極其嚴峻,入不敷出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除了黑龍江之外,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都出現了當期養老金收不抵支的情況。

政府現在的做法是通過財政預算進行轉移支付,說白了就是讓有錢的省份補貼那些血槽見底的省份。

但這條路能走多遠?

如果中國不能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到了2050年的時候,全國的養老撫養比可能都將變成黑龍江現在的樣子,到時候每個省都將入不敷出,那又該怎麼辦?

或許你覺得2050年還很遙遠,但這個時間點正好是我們這一代人差不多到退休年齡的時候,所以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面對的問題。

政府的第一個對策就是延長退休年齡到65歲。

02

但如果你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你會發現我們不過是有幸生在了最文明的時代。

自2000年以來,學者在川、陝、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發現了大批古代的“寄死窯”(又稱“自死窯”、“老人洞”),這被認為是在生產力短缺的古代,專供60歲以上的老人自我死亡時使用的。

日本也被發現有棄老的傳統。

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木下恵介曾於1958年拍攝過一部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在現在看來,這種做法簡直大逆不道,這樣的子女不配做人,但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經歷的一個過程。

但你不要以為今天的人們就一定不會重走過去的老路。

隨著日本警方的進一步調查,竟發現了多起類似的案件。

除了用點滴謀殺之外,日本同年還發生了男護理人員用刀砍死19名老人和殘障人士,以及女護理人員對著住院老人大罵“你們本應該死”這樣的虐待甚至殺害老年人的惡性事件。

日本輿論對這些事件做出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老齡化的日本社會,護理人手極度不足,導致“憎老”現象不斷加劇。

日本輿論還進一步指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日本年輕一代負擔更重,無形中對老者心生恨意,這也是日本近期“棄老、憎老”社會現象的根源所在。

在經濟高速發展,資源富足的時候,人性會表現出文明友善的一面。

但當一個社會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短缺到一定程度時,人性就會露出醜惡和自私的那一面。

這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求生本能。

03

政府的第二個對策是提高生育率。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把總和生育率提高到1.8。

然而縱觀全世界範圍內,至今沒有哪個國家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後還能漲回來,更何況中國沒有出臺任何配套性的激勵政策。

隨著房價的上漲,教育成本的不斷提高,以及“多子多福”傳統思想的逐漸沒落,女性生育率能夠不再進一步降低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了。

現在養老行業存在很多問題,養老專業人員稀缺,養老服務人員稀缺,養老行業的服務人員幾乎都是農村的,這裡不是說歧視農村的,只是他們相對文化程度不高,在日常實際管理中真的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也缺乏專業護理老人的相關知識。

但是在現實中,即使放寬條件還是很難招到護理人員,大部分人是不願意來這個行業的,認為這是伺候人的工作。

現在發展的是醫養結合型的養老,以後的養老院全部都要求有醫療服務,這就表示需要更多有醫療專業知識的人才進入,相對的成本費用也會增加,所以往後發展養老行業的人工費真的會很高,很高。

那麼到了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要開得起多高的價格,才能僱來一個給我們端屎盆子的人?

有些人會說,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這些都不是問題。

但如果你瞭解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你就會知道,人工智能擅長的是運算和處理數據。比如像圍棋這樣規則確定的項目,阿爾法狗可以輕鬆戰勝所有的人類選手。

但對於人類生來就會的那些本能反應,比如彎腰屈膝保持平衡,這對於人工智能來說是極其難以克服的挑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算法有希望可以實現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你在科幻片中看到的機器人,他們的動作都很僵硬)。

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人工智能會取代的只是初級白領的職位,養老護理主要還是要靠人工。

那麼孤獨終老者會怎樣?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錢,當然不是問題,你可以住頂級的養老院,僱世界各地的保姆,還可以花錢找人陪你聊天。

但對於絕大多數並不富裕的人來說,孤獨終老的代價可能就是極其悲慘的晚年。

04

2010年,日本NHK拍攝了一部名為《無緣社會》的紀錄片。

之所以拍這個題材,是因為日本出現了大量警察都查不出姓名的不明屍體。

他們把無人收屍的死法稱為“無緣死” 。

NHK對全國共1783家公共團體進行了調查,直到那些由地方公共團體自行火化與埋葬的數字被統計出來。

而統計的結果,叫人觸目驚心。

僅僅是一年時間,日本有三萬兩千人“無緣”死去,他們大多是單身者。

一位40多歲的單身大叔,過去和父親一起生活,可當他的父親去世之後,前所未有的孤獨讓他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一位30歲的女性,每次吃飯時就會開直播,然後對著空空的桌椅,說一句“我開動了”,以排解寂寞。

還有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奶奶,一個人獨自生活多年了,但她說不知道自己死後會經過多少天才會被人發現。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當你和社會紐帶斷裂時,孤獨感會讓你品嚐搭配絕望的滋味。

一位名叫@喵不吱 豆瓣網友,她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看這部片子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可以一個人活下去。

年輕時候的孤獨總帶著一些理想色彩,因為這種美麗的孤獨唯有豐富而強大的內心才能享受。未曾深刻體會過,甚至從未設想過,當人生走過了那個拋物線的頂點,慢慢步入蒼老和死亡的時候,這種一個人生活的選擇需要付出何種沉重的代價。

有一天,已經白髮蒼蒼,每頓飯前說一句“我開動了”,然而餐桌對面從來只是擺好的空椅。

有一天,已經風燭殘年,將工作時候積累的兩大盒名片排列得整整齊齊,在死前,卻找不到任何一個人可以說一聲再見。

有一天,會在陰影下的黃昏止不住落淚,只因看到一對老夫婦在一起吹豎笛,那就是自己夢想的全部。

有一天,會將陌生人的隨手贈物用心保存,時時擦拭,與自己生命軌道有一丁點交集的人,成了活於社會僅有的牽絆。

電視一直開著,房間的燈一直亮著,大概就是這樣死的吧。

05

當一些女性號把女人戀愛、結婚、生孩子可能遇到的極端事件(戀愛遇渣男、婚姻遇出軌、婆婆強逼生二孩等等)都拼湊在一起時,就會誕生一篇篇爆文,然後下面最高讚的留言是年輕女孩各種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

這些文章會讓你覺得結婚生子很恐怖,他們會給你講述35歲的女人走遍世界各地活得很精彩的故事,他們還會告訴你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用來逐夢和體驗未知,但他們沒有告訴你,結婚生子也可能會過上充實又幸福的生活;他們更不會告訴你,你的父母正在不斷老去。

你現在過得不順心,父母可以給你兜底,但總有一天,你的父母年老體衰病倒時,你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將父母送去養老院,還是你自己來照顧?

或許你收入很高,錢都不是問題。

但人活著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撐的。

哈佛一項歷時76年的研究早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關於幸福生活的結論:

一旦我們基本的物質需求被滿足,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親密關係。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能緩衝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尤其是在80歲之後,如果你依然可以感到自己有可以依賴的人,那麼你就能擁有更健康的大腦和更幸福的生活。

西方有一句名言:

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從來不是免費品

任何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都意味著你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

無論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你都可以避免一部分的麻煩,但也都會帶來另一部分新的麻煩。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勸你違背自己的意願隨便找一個人共度餘生,結婚生子。

只是我看到了太多關於不要戀愛,不要結婚,不要生孩子,不然會很慘的言論。

所以我想告訴你,如果你真的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未來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問題,而選擇權永遠在你手上。

但正如NHK在《無緣社會》這部記錄的最後,以旁白的形式說了這樣一段話:

人正是處在各種聯繫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如果我推測的沒錯的話,三十年後社會的主流聲音又將是號召戀愛、結婚、生孩子。

最後,如果你做好了要孤獨終老的準備,那我給你的最後一個建議是:

多健身,多賺點錢,不然你的晚年會很慘。

摘自文章《觸目驚心:你根本不知道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多可怕!》

出處: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作者丨緩緩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