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稀裡糊塗的吃粽子

有多少人在稀裡糊塗的吃粽子

又到了粽子飄香的季節,說句真話,我不喜歡吃粽子,每到這個季節的時候,我就思念那逝去的屈原。

有多少人,吃著粽子,享受著幸福的生活,一家團聚,粽葉飄香,歡聲笑語。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吃粽子的意義呢?有時候難得糊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也不得不承認,那是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說到為什麼吃粽子,都知道是在紀念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知道這些應該說也不錯了。

我們來看看2000多年前的屈原,: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雖然被流放,但是屈原一直不敢忘記自己的國家,始終憂心憂國卻又無可奈何。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害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了,不惜把江米撒到江水裡,後來,人們又想辦法在江面划龍舟,想以這種熱鬧壯大的場面來驚嚇魚蝦,以保全屈原屍體的完整。

屈原是深受人民愛戴的愛國主義者,是偉大的詩人。今天我們紀念他,還要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毛澤東說:“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也有人這樣說:屈原自殺,一個官場失意的抑鬱症患者的死。抑鬱症,現代的詞彙,就算是抑鬱症,屈原的抑鬱症也是為國為名得的,不是那些只為自己利益考慮的小人能明白的,那些貪官害怕人民的懲罰而得抑鬱的是罪有應得。

紀念的是屈原那種絕不同流合汙的偉大品格,那種寧死不屈的偉大斗爭精神!

我們要了解屈原,我們要學習屈原,我們要熱愛國家,這才是對屈原最好的紀念,我們不能稀裡糊塗就把甜甜的粽子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