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清明節祭掃祭祖的原因和意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但事實上,真正能把清明這個節日內容弄清楚的人並不多。

解析清明節祭掃祭祖的原因和意義

掃墓,在《清通禮》裡是這樣記載的:“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也就是說,掃墓的整個過程包括給墳墓除草、清掃垃圾、獻花、祭祀等。而個人感覺掃墓最重要的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為墳堆培上新土,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事實上,不知從何時起,彷彿清明的主要內容成了單單一種祭奠,兒女們呼嘯而來,撒上幾把紙錢,將象徵榮華富貴的各類紙紮堆在墳頭,一把大火送給祖先,之後了卻心事一般長吁口氣,便為這一隆重的節日畫上句號。相較之下,這種祭奠方式形式遠遠大於意義。

說道寒食插一段:

解析清明節祭掃祭祖的原因和意義

據記載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我噻,光知道寒食,原來是這麼來的啊!

現在得人感覺對這清明節已經不怎麼重視了,是不是如今的社會生活緊張了,還是玩心佔據了過節的主要性質了,我們不能單單的將清明這樣一個有豐富內涵的節日過的簡單粗暴化。也是,我們不會也無法再像古人那樣“素服詣墓”,但網絡祭祀、鮮花祭祀、植樹祭祀、洗碑祭祀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好的寄託哀思的方式呢。流傳幾千年的習俗本來就是因時而異,只要我們能夠傳承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發揚重親情、重家庭、重孝道的傳統美德。

重要的是,我們幾千年來不斷重複著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還是想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對後人進行傳統教育,正所謂“前人做、後人看”,目的就是期望後人能夠通過掃墓、追憶等過程,切實擔起孝老愛親、知恩圖報、愛家顧家的責任。這樣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遠比燒一堆紙錢來的深遠。

所以,清明節,其意義遠遠大於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