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愛我家》、《武林外傳》看國產喜劇的25年

從《我愛我家》、《武林外傳》看國產喜劇的25年

1993年

作為我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確立了這個劇種的發展範式。

從《我愛我家》、《武林外傳》看國產喜劇的25年

2005年

《家有兒女》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從《我愛我家》、《武林外傳》看國產喜劇的25年

2006年

互聯網大潮下產生的《武林外傳》,其影響延續至今。

【行業觀察】

近日《家有兒女初長成》開播,如果不是看到“家有兒女”四個字,早就淡忘了中國還有情景喜劇這檔子事兒。回顧歷史,如果從1993年《我愛我家》首播算起,到今年中國的情景喜劇正好走過了25個年頭。由盛轉衰的歷程中,我們也許能窺出一些緣由。

曾經我們的國產情景劇是井噴式發展,《我愛我家》之後《老孃舅》、《外來媳婦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一大批口碑之作將情景喜劇支撐為國產劇熱門類型之一。進入了新世紀,《武林外傳》、《家有兒女》有了互聯網的加持,更是獨領一時風騷。但歷史似乎在此呈現了終結狀態,自此之後,國產情景喜劇已經有十多年沒有現象級作品出現。尤其是2015年之後網劇勃興,到現在每年電視劇、網劇加起來近3萬集的產量,鮮見情景喜劇精品。當然,也不能說沒有好作品出現,《愛情公寓》等作品反響也不錯,但是從文化功能角度來看,它們已經把情景喜劇引領流行的功能變成了跟隨流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網絡流行語的集合體,《我愛我家》等作品營造的先鋒意義消失殆盡。

大環境變化讓情景喜劇遇冷

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視劇產業在名著改編劇之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試驗,與美國情景喜劇幾乎同時起步的《我愛我家》在當時雖說好壞參半,但也確立了這個劇種的發展範式。2005年中國網民數量突破一個億,網絡文化開始驚濤拍岸,網上近十年積累下來的各類對傳統、常識進行解構的內容,成了喜劇創作的一大素材來源,最終發酵出了風靡一時的《家有兒女》和《武林外傳》。但二十餘年的發展,中國沒有像美國一樣形成針對情景喜劇的專業化頻道,更沒有國家級電視劇獎項像艾美獎一樣單列情景喜劇的獎項,甚至也沒有喜劇類獎項。情景喜劇在排播中,幾乎沒有進入黃金檔播放的劇集,導致市場預期持續走低。特別是近些年來,網絡資本的湧入,IP模式大行其道,拍攝週期長、資本回報差的情景喜劇更不會成為熱門。

行業人才不濟,編導與演員能力欠缺

情景喜劇的成功,需要有實力的導演、編劇,更需要實力派演員。以《我愛我家》為例,英達、梁左的編導組合已成絕唱,裡面的演員更是一時俊傑,文興宇、楊立新、宋丹丹、英若誠、李丁、梁天等藝術家都在話劇舞臺千錘百煉。過硬的臺詞功底,誇張卻不做作的演技,都是現在的演員很少具備的。

如今,編劇都是包產到戶每人負責一段,最後接合起來,質量可想而知。《我愛我家》這種以古典文學和文化傳統為根基,刻意以荒誕的手法解構所謂的“常識”並扒開社會、歷史的瘡疤,對於習慣了流水線作業的編劇來說,會有點難。而大量的演員是靠社交媒體或選秀培養出來的,大部分流量明星忙於趕場子參加綜藝、拍封面、走秀,演技連窗戶都沒摸到,對錶演要求非常高的情景喜劇對他們來說堪比登天。

互聯網段子氾濫,讓觀眾笑越來越難

中國網民數量超過8億,已成世界第一大互聯網市場,網絡文化蔚為大觀。在解構了社會之後,網絡空間開始呈現疲態。明顯表現就是,到處都是段子,也到處都在以段子獲取市場。段子盛行讓喜劇失去了土壤。普通人觀念中,喜劇=段子,觀眾對於傳統包袱和噱頭出現審美疲勞。笑,已成了網上最為廉價的東西。這樣一來,大部分作品都成了段子集合體。

世易時移,情景喜劇的問題也是全行業的問題,可能需要整個行業的改變,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期待看到超越《我愛我家》的作品。

□何殊我(劇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