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人生的狗血和狼狽,《我愛我家》25年前就告訴我們了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文|矮木

圖|網絡

1

1993年的一天,北京離退休幹部傅明老人梳著背頭、嘬著菸嘴兒推開家門,走進一眾兒女中間,《我愛我家》的故事正式開啟。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楊柳北里18號202三代同堂的賈家,成了屬於中國人的光陰的故事中無法抹去的一段插曲,掐指一算,如今已是二十五年。

仔細想想,賈家發生的都是小事:老傅動員全家安裝太陽能,想盡辦法逮耗子,帶領鄰居練太極混元功,參加歌詠比賽得了第一名,與初戀重逢未果,邂逅了黃昏戀仍未果。大兒媳婦和平在《甄嬛傳》走紅之前的二十年,就為當時的國人普及了滿族大姓鈕祜祿,她媽老和同志那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姆們!姆們!姆們!」的宣言,今天聽起來依然充滿讓人快樂的力量。

中國人念念不忘的上古電視劇有那麼幾部,86版《西遊記》,超過3000遍的重播次數讓它坐擁華語影視第一IP的寶座,87版《紅樓夢》,難得的貌合神也合,在名家尚未盡數凋零的八十年代,藉助工業時代的影像技術,讓後革命時代精神世界空空如也的中國人,重新對詩意和美有了知覺。

與這兩部傳奇劇集相比,《我愛我家》沒有名著光環加持,既沒有西行取得真經的功德圓滿,也遠沒到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美學意境。另一方面,它也完全不同於同時代更為流行的武俠劇,沒有一張張風華絕代的面孔供後世憑弔或懷念——它是當下的、市井的,是傅老不離手的菸頭兒,是和平女俠一直沒織完的毛線活兒,是早起豆漿油條裡撲騰的生活氣,是抽離掉大悲大喜的平淡故事,是屬於九十年代國人獨一無二的此地此身。

《我愛我家》也因平淡而鮮活,這鮮活又神奇地越過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二十多年後一切都變得速朽的互聯網時代,成為觀眾們一再惦記和懷念的對象,主角們自不必說,今年十月,演員謝元去買咖啡,工作人員遞過來,杯子上寫的是「寶財哥」,他在120集的電視劇裡只出現過上下兩集,但最終大家要記得始終都在記著。除此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表情包和劇情分析,兩位鐵桿兒粉絲還專門出了書,網上甚至延伸出「索隱派」、「考據派」等影迷陣營,稍微有點兒人生閱歷的會意味深長又心滿意足地說上一句,「我跟你們說,這《我愛我家》的故事啊,可深了去了。」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2

《我愛我家》的鮮活,在於它完美採擷了九十年代首都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民情的各種熱點,既有鄧小平南巡講話、北京申辦奧運、西哈努克親王訪華、全家人掛在嘴上的四化建設,又有張國榮《霸王別姬》大熱、報紙上張藝謀和鞏俐的戀情、有獎競猜、卡拉OK、老傅全蒙對了的世界盃,當我們站在時間的這一側回頭遙望,《我愛我家》在歡聲笑語中為後來的人們提供的,是無所不包的九十年代鏡像。

抒情一點說,那是這個民族晨昏相接的時刻,經過八十年凝望和注視,舊時代的冰層隨著歲月溫吞吞地瓦解,狂熱激烈的烏托邦消失了,人們將要去到新的地方,大船將要調整航向的時候,一個叫梁左的作家為身處時代轉彎處的國人寫下了這部洋洋灑灑的抒情詩。

因為梁左醉心《紅樓夢》的緣故,常有影迷將兩者拉郎配,這其中當然有一廂情願的善意攀扯,但有一點兩者倒是共通的,我們能在《紅樓夢》裡看到幾百年前的貴族階級,在四季的時序中品茶賞花寫楹聯結詩社,也能在《我愛我家》的歡聲笑語中窺見九十年代的市民生活,那時候的一天從一家人的早飯開始,吃的是大餅油條、饅頭腐乳,聊的是外交政策、四化建設。《我愛我家》的一大發明是,將九十年代細碎的生活場景同革命年代的典型語言相嫁接,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車上的人閒話的還是舊日言語,這才有了源源不斷的笑料。

和平假死那一集,全家人給和平擬了一副輓聯,「為有犧牲多壯志,你用真情換此生」,前半句是毛澤東詩詞,後半句是那個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港臺流行歌曲《瀟灑走一回》。《我愛我家》裡最讓人會心一笑的,永遠都是這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新舊交替,宏大連接著渺小,莊嚴對接著日常,成為漫長歲月之後,我們理解轉型大潮中的中國社會的最佳標本。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3

時間本身會製造很多啼笑皆非的巧合。對照著這個標本,按照時下快要被用爛了的新媒體寫作文法,有心人大概會這麼書寫——

1993年還是夫妻的英達和宋丹丹守在葛優家哐哐砸門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葛優穿著花T恤半癱半倚在沙發上的喪氣樣子,會在二十年後,以表情包的方式讓視宅和喪為生存哲學的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互聯網語境中無人不知的歡樂符號。

和平連珠炮一樣說出「阿敏阿玉阿英,阿東阿歡阿慶」的名字,在全家人面前得瑟走穴一場能掙一百多塊,被老傅感慨「我這解放前革命的還不如你這解放後賣藝的」的時候,也不會想到,25年後,這個時代最著名的女明星因為偷稅漏稅,被開出8.83億的天價罰單。

《我愛我家》之所以這般長久地被惦記,離不開這種意味深長的幽默和一針見血的諷刺,雖然時不時總會說起舊時代的流行語,但總體上她的目光投射的是當下和未來,小凡妹妹在大學研究課題,倒豆子似地跟全家介紹課題內容:

吸毒販毒,賣淫嫖娼。

貪汙腐化,行賄受賄。

人工流產大家談,少女失身面面觀。

性變態,同性戀,小蜜為何傍大款。

留守男士和女士,單身貴族生活圈。

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少管所裡的少年犯。

隔著二十幾年的漫長歲月,這段漂亮的灌口兒和劇中許多情節一樣,為後來的中國社會提供了某種精確預言,在歷史的轉彎處,這些胡侃臭貧當真有了《紅樓夢》裡《好了歌》的效果,細細思量來路,原來一切早有伏筆。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4

另一處特別是,跟詩人們的悲傷不一樣,跟第五代影人的沉痛不一樣,跟崔健的憤怒和嘶吼不一樣,《我愛我家》在百花齊放的年代擺出的姿態又壞又痞,但又充滿某種壞孩子的天真,後來梁左驟然離世,王朔在悼詞裡寫「(梁左的)這些文字是厚道的,其中閃動著他的為人。」王朔筆下,梁左性情溫厚,一個喜歡雞湯翅、沙鍋魚頭、燉老母雞的胖子,所以一脈相承的,底子上,《我愛我家》也是溫厚的。

承擔這種溫厚的,正是中國影視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傅明老人」這個人物形象,跟大部分影視劇老人只能當配角不同,《我愛我家》的絕對核心是一位老人。老傅身上雜糅著過往年代一切被塑造的痕跡,他清廉正直,原則問題上從不打馬虎眼,面對找上門來要批文的少年戀人,他的回應是「就算你是我的親媽,我也不能把批文給你」。他也頑固不化,時時處處都要擺出一個革命老人的架子,「讓一個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在我的眼前晃悠,我要萬一啊,我的晚節還要不要了?後人怎麼評價我啊?我的追悼會還開不開嘛!」

被後人念念不忘的還有《健康老人》那一集,「唉呀,這個問題就要慎重了,你們知道,我17歲就參加了革命,在嚴酷的對敵鬥爭中學會了抽菸。那時侯的條件都很惡劣,經常連飯都吃不飽,搞煙就更困難了,真可以說是少年壯志無煙抽啊。」志新說,「那您把煙戒了不就得了?」老傅緊跟一個奸猾的笑,「怎麼?向困難低頭嗎?不,我們是用特殊材料製出來的人就能夠抽用特殊材料製出來的煙,這麼說吧,凡是點燃能夠冒煙的,除了導火索以外我都抽過。」

這些讓人笑出眼淚的精妙臺詞,配上文興宇貼合角色的獨特嗓音,一個傲嬌的、頑固的、虛榮的、可愛的老人形象躍然於眼前。當年《我愛我家》播出時,曾被批評說過於調侃老幹部,文興宇本人知道後不以為然,他覺得一個人不管擁有多高的職位,「首先是人,不是神。」

給予一個老革命人的溫情而不是神的注視,放到當時的年代,著實需要些天真的膽魄。到了1993年,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的傅明老人必須要成為走下時代列車的人,而他並不自知。如若以正劇方式演繹,這份不自知會裂變出巨大的悲劇感和宿命感,《我愛我家》最大的溫厚在於,為這樣一個事實上在新的時代裡無處可去的革命遺老,提供了一方舞臺,雖然這個舞臺只是202的客廳和楊柳北里的居委會,他的對手也只有鄭千里、於大媽和後來的胡學範,但正是有了這方舞臺,我們得以通過對老傅過去和今天的瞭解,串聯起既往歲月的天真、艱苦、樂觀、荒謬,往小處說,那是老傅總掛在嘴邊的1945年就參加革命的屬於他個人的無法抹去的驕傲,雖然這驕傲全家人耳朵都聽出了繭子,人家外人更不關心。往大處說,那是這個國家跌跌撞撞走過的一段歷史,是身處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無法掙脫的來處。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5

「傅明老人」的妙處在於,他身上既有死板頑固,又有人之為人的天真性靈,這個形象的前世是又紅又專的英雄兒女,後世是絮絮叨叨的無聊老人,唯獨在老傅身上,兩種看似衝突的特質成為了個體豐滿的血肉,最終達成了完美統一。

所以老傅既能在兒時給偶像阮玲玉寫信,少年時跟吃餃子只吃餡兒不吃皮兒的富家小姐文怡留下風流韻事,又能在之後的無常歲月中閃轉騰挪,成為批林批孔第一線的戰士,農業學大寨、大鍊鋼鐵先進個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既定路線的堅決擁護者,老傅身上始終保有早期共產黨員的正直純良,在反右運動中,摒棄個人好惡,保護了他一直看不上的留美工程師胡學範。雖然按照當時的標準,為肯尼迪遇刺痛哭流涕,為阿姆斯特朗登月歡呼的胡學範,就算槍斃十回也不嫌多。

老傅身上有梁左父親範榮康(原名梁達)的影子,也有英達父親英若誠的影子,因此《我愛我家》裡對「傅明老人」這一角色的塑造,不管有多少揶揄譏諷,那筆調也是柔和恭謹的。《我愛我家》的成功自然跟英達、梁左世家子弟的出身分不開,這個出身既給了他們閒話革命家長的自在,也消除了第三者敘事可能的束手束腳和尺度壓力。

據說當年許多人看劇後開玩笑,「這個梁左,真應該拉出去槍斃。」沒有緊箍咒的孫猴子把握了人生的好時辰,信奉父父子子幾千年的國度,在經歷了近代百年激盪之後,有了那麼幾年閒話家常的蜜月期,父親是可愛頑固的怪老頭兒,子女有可勁兒編排的自由,這種溫厚不是有意為之的故作姿態,而是浸透在家長裡短中的人間溫情,同為大院子弟作品,《我愛我家》區別於《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血色浪漫》等的根本,也在於這份骨子裡的溫厚,這讓它相較於後者少了許多自戀和惺惺作態,也就從而擁有了更為長久的生命力。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6

從第一季老傅推開家門的時刻,一切就都有了答案。家是仕途結束後老傅的避風港,是志國跟和平分房未果後,依然要賴著不走的地方,也是志新去海南打拼受挫後最終還是要流連徘徊的所在。

外界再怎麼巨浪滔天,「家」始終能提供一份停在原地的溫暖。受挫的革命理想,擱淺的政治抱負,過往不能深究的悠悠歲月,都能在那個被叫做「家」的地方得到諒解和撫慰。

有心的觀眾也會在《我愛我家》的敘事中想到老舍,想到他筆下對老北京風物的不吝讚美,當然也會想到他最後無家可回的悲劇結尾。幸好,對於顛沛年代的倖存者和他們的後代來說,一切都結束了。

在中國人的語境中,對於「家」的依戀始終能敲擊所有人的心。這也是《我愛我家》另一重生命力的保證,雖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挫折打擊,但挫折打擊之後,我們的歸處,總是一樣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像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我愛我家》沒有在嘻嘻哈哈的家庭敘事中做過多的道德判斷,老傅少年時代的風流事,志新語焉不詳的身世之謎,還有志國無數次對漂亮小姑娘的垂涎,和平和蘇先生不得不說的故事,最終都只在嬉笑間淺嘗輒止,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些都留給觀眾們自己咀嚼咂摸去。

《愛你沒商量》那一集,老傅有段臺詞,「有愛的自由,也有不愛的自由;有愛你的自由,也有愛他的自由;有過去愛你現在不愛你的自由,也有過去不愛你現在又愛上你的自由嘛!」比較今天的輿論場上,動不動就拿聖人的三觀統治一切的現代人,我們傅明老人的境界,真不知要高到哪裡去了。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7

2007年,傅明老人的扮演者文興宇去世,追悼會上播放的不是哀樂,而是《我愛我家》的主題曲,「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講完,光陰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當明天成為昨天,昨天成為記憶的片段,淚水與笑臉都不是永遠。」

那一年,影評人李星文曾經哀嘆,「傅明老人」的離世,為中國影視留下了一段刺目的空白,他在文章中寫道,「我們總在感嘆:十幾年了,沒有一位後來者能全方位超越《我愛我家》,遍地都是皮笑肉不笑的搞笑行活兒。那是因為,從《我愛我家》以後,情景喜劇失去了紮根於民族沃土中的劇作大師梁左,也失去了以「傅明老人」對現實進行辛辣諷刺的藝術追求。梁左去世是人力不可控制的天災,而諷刺精神的丟失卻是人為的抱殘守缺。」

如今又過了一個十幾年,念念不忘,沒有迴響,當初的哀嘆並沒有什麼改變。豆瓣上關於《我愛我家》的評論裡,排在第一的那條尤為刺眼:從《我愛我家》到《愛情公寓》,這是個怎樣的倒退過程啊?

剝離掉具體語境和背景的比較也許並不公平,但歲月翻雲覆雨之後的光景有時很難不讓人傷情。同所有偉大喜劇一樣,《我愛我家》有著悲涼的底色,老傅是無處可去的革命遺老,在即將到來的轟轟烈烈的國企改制、下崗大潮中,賈府兒女們會擁有一個更好的命運嗎?當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故事融進我們的血液,這樣的疑問便成為了真誠的牽掛,我們知道的是,後來賈圓圓同學始終沒有見到她的阿榮,煙不離手的老傅死於肺癌,那個叫梁左的相聲作家英年早逝,宋丹丹和英達一拍兩散,在之後的二十年中有過幾次隔空罵戰。

時間越久,《我愛我家》的歡聲笑語中就越包含更多的內容,它就越能映襯真實人生的狗血和狼狽,但人生不就是狗血和狼狽的麼?也恰恰是因為這些狗血和狼狽,那個停留在九十年代熱熱鬧鬧的夢境,才能在於國於家都十分漫長的一段歲月裡,給予我們某種恆久和遙遠的撫慰。真實人生的狗血和狼狽,《我愛我家》25年前就告訴我們了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我愛我家》演員23年後再聚首

熱門閱讀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真实人生的狗血和狼狈,《我爱我家》25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沒看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