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及遗传方式

在前面已比较详细的叙述了面类小鹦的含原始种的这十八种单基因品系(绿桃可称为品种),本文将再行阐述这18种单基因品系,各自的特点及遗传方式。不过在表述各类型的遗传名称之前,另外再搞清楚一点,即生物的表现性状是不能直接遗传给后代的,表现性状是由基因控制,所以,只有通过基因的遗传,后代才会有各自的表现性状。另外,后代表现出的性状要视亲本类型而定。这是基因与遗传学的重点。

以下为作者自已制作的表格图片,以下将予以说明。

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及遗传方式

上表中除第17、18两种单基因品系,国内较为少见外,其它品系的鸟只国内已均有爱好者饲养。了解这些品系的名称和遗传方式后,再来解释一下遗传方式以及各品系遗传方式的特点、区别及关联。


显性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受显性基因的控制,在来自父母各一方的一对染色体上,两个同型显性基因成对存在,或与其它基因成等位基因存在时,会显现出来的遗传方式,称为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方式可分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与镶嵌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

表现为在遗传过程中,某个基因的性状并不表现出来,而有可能“隐藏”于基因内,除非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都给子代遗传了此基因的情况下,才会在子代身上使此隐性基因得到表现。隐性遗传又分为伴性遗传和非伴性遗传。

伴性/隐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遗传。伴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都属于性相关遗传(sex-related ingeritance)。

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及遗传方式

不完全显性遗传:

又称为半显性遗传,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互相作用后,后代会出现不完全显性表现,并出现性状分离的遗传方式。说简单点,就是与不同基因搭配,后代会出现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的遗传方式。

共显性遗传:

也称为等显性遗传,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染色体各自携带的表现性状,在其后代个体中都能够共同得以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

多因子遗传:

遗传学上通常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而将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微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称为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基因的遗传则称为多基因遗传,也称多因子遗传。


关联品系的遗传方式及特点

一;上表中深色系和紫罗兰系及浅色头系三种,都属于显性遗传方式中的半显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类型,这类基因的特点,是与同类型品系或相同遗传类型的鸟配对后,后代的羽色会进行中和,产生界于亲本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羽色,后代羽色表现,我称之为融合性的表现性状。

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及遗传方式

三;黄化和澳洲肉桂这两个品系,也非常特殊。澳桂的表现性状与美桂有相似之处,但抑制黑色素的基因作用方式却与黄化类似,在等位基因上,两者可以同存,在后代表现上,两者可以共显。两个品系虽然都属于隐性遗传方式中的伴性(性联)遗传类型,但这两个品系亲代配种后,后代却具有共显性基因的遗传表现性状。

四;至于显性与隐性遗传,遗传方式已解释的很清楚了,在这儿就不再加以赘述了。而关于长羽种这一品系,严格意义上来说,其遗传方式是多因子遗传,这种遗传也称为多基因遗传,这是因为这个品系的遗传,在不同染色体上有两对以上甚至多对基因,来控制基因的表现性状,但这仅仅是指遗传而已。基因及表现性状上来说,这一品系本人还是将其列为单基因品系。因为国内这一品系不普遍,本人在这儿就不再详述此遗传方式了。

五:经常有鸟友问我,显性派特基因是否能携带,在这儿再赘述一下,显派基因分单、双基因,在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上,会有派特、非派和无趴派三种。其中,无趴派是指自身派特性状表现不明显,但在趾、趾甲、腿根羽等位置会有区别于非派特的性状表现,后代也会有一定的概率出到派特,但相对来说,这些后代趴度不会很高。

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及遗传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