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 讓澳大利亞的地區霸權受到“威脅”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中澳關係波折,有一陣子了。之前都是口水為主,但這幾天的新聞,可有著實打實的內容,從中可以窺探一二。

首先,太平洋島國所羅門放棄與華為簽訂的合同後,澳大利亞提出將資助鋪設一條海底通信光纜。而就在幾天前,同在太平洋的瓦努阿圖,頂著澳大利亞“中國威脅論”的壓力,首次公佈與中企合同。

畢馬威的最新報告則稱,中國2017年對澳投資同比減少了11%,這是近幾年來的最大降幅。

這說明兩點,一、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國談感情,背後是錢;二、澳大利亞不和中國談感情,得小心傷錢。

澳大利亞人那麼想不開?

在中澳關係跌宕之際,澳大利亞政客們並非“同仇敵愾”,包括陸克文在內的多位前政府高官,都批評了現任的不友好言行。

有些朋友會認為,這只是澳政客的“雙簧伎倆”,但實在是沒什麼根據。這既高估了西方政客的“技術水平”,也低估了他們的分歧。

簡單地說,澳大利亞的慣常策略就是在中美間保持平衡,與美國維繫政治和戰略關係,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過去大家相安無事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實力相對弱小,“經熱”的同時,不需要刻意用“政冷”對沖。

現在中國的體量已經相當龐大,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保守勢力都開始對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投資、援助活動警覺起來。

這就成了澳大利亞“想不開”的第一層動因。但由於競選政治,反對黨一定會利用這種矛盾發起攻擊,當你怠慢美國時就攻擊你與中國走得太近,動搖國家安全,當你“警惕”中國時,就指責你破壞經濟發展前景。

“雙簧”不過是政黨政治的副產品,不是他們有多麼高明。而投資下降帶來的“視覺效果”,也在告訴各方,搞這種“雙簧”根本玩不溜。而且從長遠來看,中美之間的平衡會進一步變化,這種騎牆態勢越來越不穩當。

特恩布爾本人也需要騎牆,相比其他競爭者,他與中國有些淵源。他和一群人吃飯,其中有個中國商人,並非單獨密會,也在政壇鬧將起來,後面才有了那句“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

中国的崛起 让澳大利亚的地区霸权受到“威胁”

(觀察者網視頻截圖)

對於特恩布爾來說,現在至少沒人能給他找這樣的麻煩了。私底下是否仍通過某些渠道與中國商人保持聯繫?天知道。

這裡我們已經觸及了第二層動因,也就是競選政治本身。澳大利亞執政黨也許需要議題撈選票,但他們可能錯判了形勢。

誠然,部分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抱有敵意,可這些人中絕大部分只是秉承了西方種族歧視的慣性,沒有成為主流。

普通民眾對中國政治經濟確實有不瞭解之處,形成偏見,但沒有上升為選舉中可資利用的“敵意”。主要歸功於中澳之前的貿易穩定發展,使得金融危機以來,澳大利亞經濟總體平穩,“loser”不多。

所以,澳執政黨如果要靠打中國牌吸引選票,不能冠冕堂皇地發表非主流的歧視言論,對那些敵視中國的人而言,沒有刺激性的“增量”。而通過凸顯中澳在政治經濟體制上的不同,即使符合普通民眾的一般認知,但這個話題本身不是他們的敏感點,“增量”也很有限。

澳大利亞很可能在明年再次選舉,屆時就可以見分曉了。

第三層動因,則在於澳大利亞人想象中的“國家利益”。

澳大利亞的大國情結

澳大利亞是區域大國,自視甚高,因為遠在南太平洋,各路勢力對該地區的投射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單憑自己的體量就可以傲視周邊。

美國以航母數量之多,海運後勤能力之強,倒是可以干預,但美澳算是同文同種,都是“五眼聯盟”,一般而言,沒有什麼矛盾,更懶得管南太平洋島國。所以,客觀上,澳大利亞長期以來就是南太平洋的地區強權,在當地有種說一不二的架勢,當地的基礎建設,往往也是澳大利亞的菜。

在精心包裝之下,普通老百姓也非常認可澳大利亞的地區地位,甚至認為是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的基石。

但中國的復興,讓澳大利亞政客感受到了動搖地區霸權的“威脅”,並有衝動將這種“威脅”像普通百姓傳輸。

這當然也是誤判,民粹主義雖然有所回潮,但全球化本身並沒有退步,將周邊地區視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甚至“嚴防死守”不許他人涉足,根本是在開倒車。

而中美勢力消長,對於第三方而言更應該與時俱進,保持動態平衡。而不是刻舟求劍,時刻擔心“破壞”現有的平衡。

就目前的觀察來看,這種宣傳伎倆成效不彰,因為普通澳大利亞人對時事認知有限,不像中國網友那麼關心天下大事。他們的地區霸權自豪感,浮於表面,流於空洞,誰知道南太平洋那些島國究竟在搞些什麼工程。

但我們更要提防,反華人士以此作為宣揚中國威脅的突破口,炒作中國在周邊活動的新聞。

如前所述,單獨炒作中澳的不同是沒用的,因為普通受眾早就聽出老繭,也與他們關係較遠。炒作在澳大利亞的經濟活動,也容易引起反彈,因為投資進不來,就可能有普通百姓的利益受損,也會受反對黨攻擊。

而就周邊地區事項進行炒作,一方面契合澳大利亞普通民眾的地區霸權自豪感,一方面又能夠順理成章地突顯中澳不同(如環境、企業制度等),同時,還能減少澳國內的反彈。

其實,真的要算算賬,這些“國家利益”對澳大利亞來說,真不算什麼,根本無法與中澳經貿關係相比,這也是我稱其為“想象中的”原因所在。而且中國很多方面的建設能力,是要優於澳大利亞,對地區發展更有好處。

但架不住有人以個人的政治、經濟利益為先,藉此挑戰中國的正常經貿、援建活動。如何反擊挑釁,有理有利有節地與澳大利亞這樣的強權打交道,這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乃至走向全面復興必須要過的一關。

中國的“武器庫”

短期內,我們不可能攢出美國那麼多航空母艦,凡事問航母在哪,也不是我們的行為方式。對澳大利亞顯然還是“文鬥”為主。

首先,利用好澳大利亞國內矛盾,借力打力。特恩布爾和中國商人吃飯的事情,就充分說明西方政治的玩法。

像中國對澳投資下降,就是反對派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有時候,投資也會有擴大、消化、再擴大的正常波動週期,但現在這種情況,自然就要突出強調中澳關係的影響。

中国的崛起 让澳大利亚的地区霸权受到“威胁”

其次,練好自己的內功。如果在工程上能夠對澳大利亞形成壓倒性優勢,勝算也更大。

再者,強化“民心相通”,直接爭取島國民意。澳大利亞雖然看似地區一霸,畢竟不像美國那樣擅長顛覆。本國民意對於島國政客的選擇有更大的影響。

最後,也不排除與澳大利亞企業共同開發的可能性,互利、合作本來也是“一帶一路”的應有之義。澳大利亞地緣上的接近,能為島國工程提供不少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