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戰爭,讀書何必攻略?

人生不是戰爭,讀書何必攻略?

01

曾經有人告訴我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我不信,直到我發現讀書攻略到處都是。

類似教你閱讀一本書,教你榨乾一本書的價值,教你怎麼做讀書筆記以用來記住一本書或者今年讀了XX本,我向你推薦這X本書的文章長期在大眾的視野裡出現。

這些讀書攻略動輒幾千字,多的上萬字,他們將讀書當做任務來研究,寫了這些所謂的“通關寶典”。還有人寫推薦書單,看了這幾本書你就能怎麼怎麼樣,並常常以自己讀了幾百本書作為噱頭來吸引觀眾。

這些文章看似都是乾貨,但是它們宣揚的理念其實已經背離了閱讀本身。

當然,這些文章能夠走紅,究其原因是有不少“讀書白痴”。大量的“平庸先生”給讀書賦予了過多意義,他們想從閱讀中獲取的東西也很多。比如提升感、滿足感、有用感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先不論這些文章是否科學合理,僅就從它們將給人享受、讓人愉悅的閱讀變成了通關打怪、完成任務來看,它們就是錯的。

02

我從小酷愛讀書,曾經因為買不起《哈利波特》全集,在新華書店呆了一個假期。小時候,我看漫畫看雜誌看名著看暢銷書。要不要看,完全取決於我有沒有興趣,喜不喜歡。

我一直覺得,閱讀應始於興趣,忠於熱愛。拿著攻略去閱讀,得不償失。

現在是“全民閱讀”的時代,讀書無用論沒了市場,而 “讀書至上論”和“唯閱讀論”正悄然佔據人們的思想。以前,暴發戶們通過展示自己脖子上的金鍊子有多粗來彰顯自己的地位。現在,人們通過炫耀讀了多少本書來顯示自己的逼格。

追求讀書時長、讀書數量,就跟畫家不要質量而追求畫了多少幅畫;作家不要質量而追求寫了多少本書一樣可笑。捨本逐末,不外如是。

圖|網絡

03

2018年剛到來時,很多人都制定了閱讀計劃。在我看到的閱讀計劃中,沒有一個人將要讀的書是少於100本的。

我實在無法理解制定出計劃,要求自己每年要讀上百本書的人。我很好奇他們讀書的質量到底有多差?

他們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了提升自己,為了鍛鍊自己,還是為了虛幻的充實感?

難道讀書不應該是為了開心嗎?不應該是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嗎?

還有的人,看到書單就收藏。看到有人說“這幾本書你不得不讀”“一生必須讀這XX本書”就盲目跟隨。這種人屬於讀了再多書都過不好這一生的典型例子,不會獨立思考,讀那麼多書幹什麼?

閱讀不是值得誇獎的事情,本質上它也是在浪費時間,只不過它浪費時間的方式很具有迷惑性罷了。

不過我絕不是在貶低閱讀,我想說的是閱讀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的情趣。

如果你忘掉了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樂趣,而把閱讀弄成一件很累,很複雜的事情。那麼你就是在走彎路。

04

古人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的終極目的,也許就是悅己。對我來說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開心。因為喜歡才閱讀,而不是覺得應該讀,讀了有用。

這是一個大談意義的時代,好像做什麼都需要有意義。即使是跑步,讀書,談戀愛都離不開“意義論”。不過在讀書有用論的氛圍中,我們需要釐清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去閱讀?有人讀書上千本,越讀越焦慮。有人一生就讀幾本書,卻反而能怡然自得。

人生不是戰爭,讀書何必攻略?

對那些刷屏的經典,別人口中的“不得不讀”,希望你能保持警惕。人這輩子不存在不得不讀的書,所有的“不得不”某種程度上都是在耍流氓。所以如果一本書你真的讀不下去,那不要勉強。讀書如吃飯,各有各的口味,選擇符合自己的“菜系”才是正途。

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希望你都不要強迫自己。不用要求自己要記住每一本書的內容,也不用隨時把筆和本子都準備著做筆記。讀書很簡單,不要把弄它複雜了。

讀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享受,讀書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讀”。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讀書人。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