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获新进展

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因此,保护土壤,让土壤可以持续的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则变得尤为重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获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贾汉忠教授在环境科学与技术类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Transformation of PAHs and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on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The Role of Surface Metal Ions and PAHs Molecular Properties”的论文。这也标志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土壤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获新进展

环境持久性有机自由基(EPFRs)是相对于传统认识的短寿命自由基而提出的。与传统认识的自由基相比,EPFRs的半衰期较长,可在环境中存在数十分钟到几十天。EPFRs被认为是一类新型的环境风险物质,可诱发生物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细胞和机体损伤,引发人体肺部和心血管疾病,是癌症诱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EPFRs的产生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已逐渐引起科研人员和政策决策者的重视。

其实,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祝凌燕教授“长江学者团队”相关科研人员就长期致力于环境自由基的研究,重点针对有机污染土壤中EPFRs的形成过程、稳定性及其环境效应展开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特别在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贾汉忠教授通过电子顺磁共振系统首次检测到有EPFRs的产生,该自由基的g值为2.0030左右,浓度随着污染老化时间呈现先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在环境中的半衰期长达数月,可认为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自由基,其丰度与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有较大的相关性。此外,在部分防腐剂、抗生素及农药污染土壤中也检测到EPFRs的存在,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中。 这一发现对认识土壤环境中EPFRs的形成过程、环境稳定性、归趋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评价土壤污染特征及原位治理技术提供新思路!该研究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百人计划”等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获新进展

作为国家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建校80多年来,就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进农业相关研究,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闻小贴士:

多环芳烃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