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弊端,这所985高校的科研成果被破格审定,成全国唯一

油菜作为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华北等多处,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种植物。不过长久以来,传统的油菜品种产量低、含油量少,同时抗病性弱,严重制约着油菜种植水平,从而无法实现创收。不过从去年开始,这种被动的局面将会得到大大改观,“像种小麦一样种油菜”的梦想可以实现了,因为这一些都得益于“陕油28”这个油菜机收新品种。

“陕油28”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油菜育种专家董振生研究员率领的专家团队,历时8年培育的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抗倒、抗病性强和适宜机械化收割等5大特点。2015年底,“陕油28”通过陕西省品种委员会破格审定,成为陕西首个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专用油菜新品种,也是至今全国唯一正式审定的机收油菜品种。

改变传统弊端,这所985高校的科研成果被破格审定,成全国唯一

不忘初心立志育良种

董振生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油菜的育种培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基地首席专家。五十年代出生的老科研工作者对于育种事业的执着显于细微处。对董老师而言,热忱和严谨是科研的灵魂,也是生活的本质。

2000年的一个画面至今仍然深深留在董老师心中。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在返校途中的火车上,一节火车上能站脚的地方均被塞满了人,体力好的青壮年为了登上火车不惜爬窗子,老年妇女无法挤上车,时间定格在形形色色的漂泊者生活的艰辛与挣扎。车站一片喧闹,村庄却日渐宁静。孩子老人留守在家,大量土地利用不佳甚至荒废。那时已从事油菜研究20余年的董老师萌生出了以机械化的形式去收割油菜的念头,减轻务农劳动压力,增加农户收入,让百姓日子好过一些。

刻苦钻研交流寻突破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无经验可循,而油菜株型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全程机械化,团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一个偶然的契机,打开了团队研究的新思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董老师遇到了江苏的油菜专家傅寿仲老师。两人相见恨晚,就什么样的性状可以作为机械化育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在三个性状上达成共识:株高要矮,普通油菜2米,机械化油菜要低于1.5米;抗病性要好;要抗倒伏,3-4万株/亩的密度是个门槛,防止倒伏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有了既定目标,就清晰地知道了如何去选育品种,选恢复系、保持系和不育系。于是,在后期育种中,董老师带领团队改良了多种形状,如:抗裂荚、花期集中,成熟度一致、丰产性好、耐密植、抗菌核病、耐寒、耐旱。这个品种千粒重3.80克,含油量45.25%,芥酸含量0.04%,硫苷含量18.02umol/g以下,属双低优质油菜品种。

改变传统弊端,这所985高校的科研成果被破格审定,成全国唯一

喜获认可推广获成功

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在品种选育的同时,还开展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集品种、播种方式、草害控制、机械收获于一体的配套技术,并在不同生态区进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多点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配套新技术的推广,既简化了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又稳定了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增加了产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油菜生产中存在的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陕油28”受到越来越多种子经销商和农户的欢迎。今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东台市京港镇新曹农场在2000余亩沿海滩涂地种植的“陕油28”,经历了9级大风以及冰雹仍能挺立不倒伏。这一段时间,大江南北的36.7万亩“陕油28”陆续在机收,推广专家估计,到明年,“陕油28”在全国累计推广的面积将超过50万亩。研究团队负责人董军刚副教授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开展不同生态区配套栽培技术试验,推进“陕油28”种植面积的扩大,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找出“陕油28”品种优点的内在因素,争取获得更大的科技成果。

改变传统弊端,这所985高校的科研成果被破格审定,成全国唯一

“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基础,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你才会全心投入。其次是要坚持,守得住10年、20年乃至一生育种的寂寞。当然,团队合作必不可少,团队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要认真做科研,更要认真做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是董老师坚持出新的人生写照,也是更多西北农林大学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

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将以此为契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