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景,即風景,指具有觀賞價值的風光環境,它由自然界物質的形態、色彩、光影、聲音乃至香味所組成。風景供人觀賞,所以又稱景觀。人們所熟知的園林是專為人們提供休息與遊樂的環境,它們就是由這樣的風景所組成的。

中國園林已經有三千多年發展的歷史,它的最顯著特點是屬於自然山水型園林,所以,組成中國園林的要素是自然界的山、水、植物、動物加上人工的建築。山有高山峻嶺、洞窟深穴;水分江湖海洋,林泉飛瀑;植物有古木奇樹、鮮花繁草;動物也有禽鳥魚蟲之分,加上各類型的建築,四季晴雨的氣候變化,使自然山水園林顯出多層次、多種類的多樣形態。

從中國古代留存至今的園林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為完全由自然山、水、植物、動物組成的環境,稱為風景名勝區,俗稱自然山水園林、天然園林。例如,浙江永嘉楠溪江為國家風景名勝區,江西廬山、四川峨眉山都屬於這一類。

二為以自然山水、植物為主,並加以人工經營、修飾的。如浙江杭州西湖、浙江紹興東湖、江蘇揚州瘦西湖皆屬此類。

三為人工經營創造的山水園林。分為兩種:一種為利用一部分天然山水,但主要由人工創造的園林,如北京頤和園、北京古皇城西苑等;另一種完全由人工創造的山水園林,如北京圓明園為平地挖池堆山營造建築而成園,江蘇蘇州一批私家園林皆屬此類。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

無論哪一類型的園林皆由景觀所組成,只是隨著園林的大小而有景觀多少之分。景觀是由景點組成,景點即可成為供觀賞的一個風景點,它由山、水、植物、建築這四大園林要素所組成,這四大要素可以單獨成景或組合成景。在大型園林中,若干相近的景觀可以連成一個景區,例如北京頤和園有宮廷、前山、西堤、後山等幾大景區;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也分為宮殿、湖泊、平原與山嶽四大景區。

無論大小園林都由若干景點所組成,各景點之間都會有相連的關係,一個景點既要本身成景,同時還能觀賞到相鄰近的景點,這稱為“得景”,這樣的兩個景點又相互成為“對景”。一處園林不但園內有景點,有時在園內還能見到園外之景,即將他處之景借至園內,此稱為“借景”。所以,一座園林的設計就是善於組織和佈置這眾多的景點,使它們即成景又得景,景點之間互為對景,又巧於因借園外之景,人遊其中,步移景異,變幻無常從而創造出一個自然山水的環境。

講了許多中國園林的景觀以後,應該回到亭子本身的話題。園林內景點既為山、水、植物、建築所組成,建築往往成為主要元素,在園林建築的廳堂、樓閣、水榭、亭廊等類型中,亭子體量小,比廳堂、樓閣易於建造;亭子四面臨空,便於觀賞四周風光;所以亭子成了園林景點中最常見的建築,無論在自然園林、人造園林中都能見到大小、形態不同的亭子,可以說,無園不用亭。明代造園家計成在他的園林專著《園冶》中,對亭子的設置有專門的表述:“花間隱榭,水際安亭,斯園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隱花間,亭胡拘水際,通泉竹裡,按景山巔;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鬱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魚;倘支滄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無憑。”計成是一位有豐富實踐經驗又善於理論思維的造園學家,他認為亭子可以安置在水邊或池水之中,也可以安置在竹林、山頭、山腳,並無準則,就看園林的整體環境,“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現舉若干實例以說明亭子在園林景觀中的位置與作用。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安徽績溪紫園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浙江南潯小蓮莊

風景名勝區中之亭

四川峨眉山為我國四大佛山之一,它方圓達154平方公里,最高處海拔達3099米,所以有“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稱。山上林木茂盛,有樹種三千,林中猴鳥成群,雖經數百年的開發經營成為佛教普賢菩薩的道場,但始終保持著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名錄。峨眉山有大小佛寺20餘座,著名的有處於山腳的報國寺與伏虎寺;處於山腰的萬年寺與清音閣,山頂端的華藏寺。一代又一代的僧人在各寺之間修築了曲折上下的山道,山道上散置有亭、榭以供行人休息。清音閣為能聽到山中水聲如清音而得名,右有出自黑龍潭之水稱黑水,左有出自三岔河之水稱白水,二水在閣前相會,衝擊狀如牛心之巨石,古人在石上建亭,稱“牛心亭”。亭呈六角形,柱間設美人靠椅,亭上筒瓦覆頂,屋角起翹沖天,由寶珠串聯的細高亭剎使亭子顯得輕巧,此亭位居山林中心,遠觀形象顯著,成為一著名景點,亭之左右各有一拱橋橫跨黑白二水之上,行人過橋步入亭中,倚椅休息,可觀賞遠近山林之景,所以又是得景之所,一亭而能兼得“成景”與“得景”之雙利,可謂選址適宜。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四川峨眉山清音閣牛心亭

山東青島嶗山風景區位於青島海濱,東面高峰懸崖臨海,西面較緩而丘陵起伏,山體如亂石堆積,石間露出植被,形成石多樹少的山體形態,與常見的山林相比,頗具特色。為此特選在一山嶺之上端建一六角小亭,遊人登至亭中,可環顧四周石山之景,此亭雖體量過小,在此群山環繞中不足以形成“景點”,但確為觀賞山景之良好處,故而可稱“得景”之作。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山東青島嶗山小亭

江蘇鎮江金山寺為江南佛教名寺,位於市區西北伸出入江中之半島上,山高40餘米,佛寺依山而建,殿堂樓臺分佈山體之上,中有慈壽塔拔山而起,世稱“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從而形成為鎮江市特有的風景名勝區。清康熙皇帝遊此寺時,感到此寺上連天,下接江水,江天相連,當下題字“江天一覽”,因此寺名改稱“江天禪寺”。所以,此山此寺適宜遠觀方能顯其特徵。為此特在金山對岸水邊建六角之亭,坐立亭中,近處有連片蓮荷,與金山寺隔江相望,當可欣賞到這江天相連的意境。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鎮江金山寺對岸亭

浙江永嘉楠溪江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中的獅子巖位居楠溪江中流,此處江面廣闊,江面中突起大小石島,小者石塊相連與江岸相通,人可行至石上,俯身戲水;大者形如小島,島上樹木叢生,生氣盎然,使獅子巖成為遠近可望可遊的景區,成了江中竹排遊的發放地。為使遊人能近觀江景,當地特在江邊石灘上建一小亭,此亭立於江邊石間,形象突出,成為江中一景,遊人下至亭中又可近觀江中水石之景,所以,也是得景之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浙江楠溪江獅子巖小亭

自然山水園林中之亭

浙江杭州西湖為我國著名的風景園林區。西湖具有天然山水之美,經過人工的長期經營、裝飾使之成為具有一山(孤山)、二塔(雷峰塔、保俶塔)、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和十景的著名園林區。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宋代詩人蘇軾在他的《飲湖上初晴雨後》詩中曾這樣描繪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美若西子的西湖群山、湖水中,歷代朝廷官吏、富商建造了許多廳堂樓館等建築,其中亭子也不在少數,作為西湖的一山(孤山)面積並不大,僅有0.22平方公里,就在這座湖中的島山上建有放鶴亭、雲亭、四照亭等六座之多。現選擇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與三潭印月二處的亭子介紹如下。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浙江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月波亭遠景

三潭印月為西湖湖心的小島,但此島與常見島嶼不同之處在於並非為水中一塊陸地而是由條狀長堤組成田字形水島,成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特景區,由於臨島的水面中立有三潭,故取名“三潭印月”。島上陸地既不多也不成片,景區又居於湖中,所以,島上不宜修建高大廳堂樓閣,而以長堤相圍、曲橋相連,堤上橋上點綴若干小亭,組成彷彿飄浮在水面上的一處景觀,島上的開網亭、迎翠亭、我心相印亭都是飽覽西湖天水一色美景的好去處。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江蘇揚州瘦西湖是我國另一處著名山水園林區。它與杭州西湖不同之處在於湖水呈長條狀,連綿達幾公里,自然景色優美,經過歷代的經營開發,使之成為天然山水與人工園林相融合的大型園林區,好似一幅山水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在這幅畫卷中可以看到亭子在其中的作用。

在畫卷的開始有兩座方形小亭,一座建於湖水中,以石橋與岸相連;另一座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入水中。兩亭均為四柱立地,四周圍以靠背座椅,柱間上端有花格楣子作裝飾,亭頂覆以青瓦,屋角上翹,屋脊攢尖,以方形頂剎結束。這裡沒有宮殿亭榭的金飾濃妝,也看不到閩粵一帶亭榭建築那樣的雕樑畫棟,它們只有簡潔而端莊的造型,立於湖水口迎接著四方來客。此時,柳芽初發,輕拂著湖水,湖面上漂浮著片片綠萍,水天一色,把瘦西湖打扮得春意盎然。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揚州瘦西湖方形小亭遠景

走進瘦西湖中心景區,亭子依然在起作用。吹臺是建在伸入湖中半島頂端的另一座亭子,這座亭子與其他四面臨空不設門窗的涼亭有所不同,在朝向半島的一面,柱間不設門窗而用花罩作裝飾,在其餘三面則在柱間設磚牆,在牆上開圓形門,當遊人步入亭中,從迎面兩門洞望去正好見到在遠方的蓮花橋與白色喇嘛塔,猶如兩幅圓形框畫展示於眼前,所以,吹臺既為湖中一景,又是觀景的絕佳處,從它的門洞取景之妙可見當年工匠在此建亭並非偶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視揚州時曾來此釣魚,使吹臺小亭更負盛名。

在吹臺門洞中所見到的蓮花橋是瘦西湖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是當地鹽商專為迎接乾隆皇帝二次南巡而建,因橋建於蓮花埂上故而取名“蓮花橋”,橋上置亭五座,中央一座,另四座分置四角,形如蓮花出水,正可謂形如其名。五座方形亭置於石砌橋墩之上,上虛下實,匠人特在五座橋墩上各開橋孔以利通船,同時也減輕了石橋墩的厚重感,因此,使該橋體量雖大但不顯笨拙,遊人拾級登橋或是船行橋下而過,仰望橋亭,只見條條屋角直插青天,彷彿整座亭橋都呈騰飛之勢。此橋俗稱五亭橋,因造型奇特而成為揚州瘦西湖標誌性建築,在這裡小小亭子發揮了重要作用。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揚州瘦西湖吹臺小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揚州瘦西湖蓮花橋

明、清皇家園林之亭

明、清兩代的皇家園林除在紫禁城內的園林之外,多建於古都北京城內外和避暑勝地的河北承德。


先看承德的避暑山莊。這是清皇朝所建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佔地達564公頃。全園分為宮殿、湖泊、平原、山嶽四大景區,除宮殿區外,在其他三個景區用建築組成的景點中,亭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湖泊區連片的水面與大小島嶼是全園景點最豐富的景區,幾乎在所有的景點中都可以看到亭子的身影。水心榭原為湖泊區的界牆,設有水閘,康熙時在東面增闢水面,於是在水閘上架建石橋,橋上建造亭子三座,中為長亭,重簷捲棚歇山頂,兩頭為方亭,重簷攢尖頂,從此界牆水閘變為湖上的亭榭,三亭並列,倒影垂波,成為湖泊區重要景觀。煙雨樓位於湖泊區北的一個小島上,面積僅0.32公頃,在樓的四周特設置四方、六角、八角亭各一座,它們與樓相配,在各個角度都組成豐富多變的景觀,如從遠處相望,中央有煙雨樓小島,六角亭置於湖石山上,兩側綠樹相依,遠方有平原區的小亭和棒錘山嶺分列左右,構成一幅山水湖光佳景,而其中的二亭確起到點睛的作用。

平原區位於湖泊區之北,大片的萬樹園裡建築不多,但在南端沿湖卻並列著四座亭子,自西往東為水流雲在、濠濮間想、鶯囀喬木、莆田叢樾,它們的形態各不相同,水流雲在亭平面為方形,三開間,在四面各伸出抱廈一間,鶯囀喬木亭平面為長條八角形,四亭相連既為平原區之南界景觀,又成為遠眺湖泊景區的良好去處。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水心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煙雨樓景觀

山嶽區在山莊中面積最大,幾佔全山莊的五分之四,在山嶽區不但山峰聳立,而且在山林中建築也不少,可惜多數已毀壞只剩下遺址與周圍的堆石與樹木了。值得注意的是,山嶽區中幾座重要的亭子經過重修,如今仍展示在遊人眼前。為了使山區中的眾多景點散而有序,除了在選址上注意之外,特在幾座主要山峰頂上建置獨立亭子以攬全局。當年選擇靠近平原區與湖泊區的山峰上分別建立了南山積雪、北枕雙峰和錘峰落照三座亭,在山區中部山峰上建四面雲山亭。乾隆時期又在後山及其山峰上建古俱亭及放鶴亭。這些亭子由於處於山峰上,又都成為獨立成景無其他建築相配,所以體量都比一般亭子大,裝修亦講究,如錘峰落照亭為方形平面,四面均三開間,在四周還有五開間的圍廊一圈,亭內還有槅扇等裝飾。遊人在湖泊、平原區西望群山聳立,高高的山峰由於加建了亭子而更具有觀賞性,同時登高至山峰亭中,不但山莊內各處景點盡收眼底,而且還可以觀賞到近處的雙峰並列和南山積雪,遠處的雲霧山景和落日中的錘峰石影,在這樣一座龐大的皇家園林裡,古人在經營創造一個個景點時,可以說充分地認識和應用了亭子的功能。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岸邊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鶯囀喬木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山嶽區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山嶽區四面雲山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山嶽區錘峰落日亭近景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山嶽區古俱亭

再看北京西苑,這是北京古都皇城內規模最大的一處御苑,元大都時即有山與水的基礎,明代擴建為北、中、南三海的格局,清代在其中加建了許多殿堂樓館,成了今日所見規模。如果站在瓊華島山上南望,則中海、南海組成為一幅渺闊而深遠的景觀;如果由山頂北望則水面北岸緊鄰御園北面界牆,景觀侷促,所以,特在北岸水際設置五亭,以龍潭亭居中,左有澄祥、滋香二亭,右有湧瑞、浮翠二亭。中央龍潭亭為方形平面,上圓下方的重簷亭頂;兩側澄祥、湧瑞二亭方形,重簷攢尖頂;處於末端的滋香、浮翠二亭則為方形單簷攢尖頂,形成中心重,兩側逐級降低的總體形象。五亭皆突出伸入水面,亭前有平臺,臺四周有欄杆,亭岸與亭子之間均有石橋相連。五座亭子均用紅色立柱,梁枋上施以青綠色彩畫,亭頂為綠琉璃瓦,黃瓦鑲邊,亭下襯以白石基座,經過重筆裝飾的五亭並列在水邊,成為北岸的重點景點,它們極大的吸引著人們的視線,從而減低了北岸侷促感。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北海五龍亭遠望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北海五龍亭近觀

同樣在北海的北岸,在緊貼著北苑牆的牆根下有一座園中之園靜清齋。園門南向,在不大的園內設有廳堂、水榭、廊屋、石橋,配以大量的石山,沿著北牆設有石山與爬山廊,巧妙地將小園與園外街市相隔。就在小園入口的左側,於石山上特置八角亭一座,亭雖不大,但八根紅柱支撐著厚重的攢尖屋頂,使亭子顯得深厚穩重,它高據石山之頂成為小園中重點景觀。在小小的靜清齋中充分體現了造園家計成所說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造園藝術。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北海靜心齋內八角亭

我們將視線轉向古都郊外的香山靜宜園,這也是歷經元、明、清三代經營而成的一座皇家園林,雖然園中建築大部分已遭破壞,但經多年修復也恢復了多處主要景點,其中包括以亭子為主景的靜翠湖、翠微亭、清音亭等處。其中的清音亭位於香山東麓,其處有泉水自山岩流下,古人特在巖下用片石順著地勢疊為山坡,高低錯落,引泉水漫流其間,直抵巖下水池,水珠滴滴,形如瓔珞,故將此處疊水稱“瓔珞巖”,潺潺水聲清音入耳如奏水樂,故於巖下水池旁建亭名“清音”。清音亭方形,上覆捲棚歇山頂,柱間設坐凳,人坐其中,可以賞聽清音之樂。這是因景而設亭,因亭而使景更顯明。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香山靜宜園清音亭

除了這些城內、城外的皇園之外,在宮城紫禁城內也有若干座小型的宮內皇園,其中最重要的是位於中軸線上的御花園。御花園在宮中後寢部分的北端,它的北門為由神武門進宮後進入中軸線部分的首道大門。此處雖為園林,但由於地位特殊,所以在佈局上仍保持著中軸對稱的嚴整格局。儘管當年設計者很想用亭子來增添這裡的園林氣氛,所以在不大的御花園裡用了亭子達九座之多,但由於佈局上的限制和在造型上的宮廷特徵,使這裡仍然缺乏中國傳統自然山水園林應有的意境。


九座亭子可以分作四種類型:第一類是萬春亭與千秋亭,它們是屬於御花園標誌性的建築,位置在園中部的左右二側,呈對稱的格局,都是“十”字形平面,亭頂重簷,下簷隨平面園內樹木、花草多,日常需要澆水養護,所以就地掘井取水,特設井亭予以保護。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北京紫禁城御花園萬春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萬春亭亭內藻井

大小九座亭子,各具神態,雖然不像在其他山水園林裡起到成景、得景的作用,但是在御花園這樣的特殊環境裡,應該說這些亭子已經盡力了。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千秋亭全景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千秋亭亭內藻井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御景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浮碧亭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凝香小亭

江南私家園林之亭

在中國古代園林中,以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這兩大類為主要代表,而現存的皇家園林多集中在北方,規模大而數量少;由於自然環境、經濟、人文等因素的影響,私家園林多集中於南方,尤以江南的江蘇、浙江、廣東地區為盛,它們的特點是規模小而數量多。現選擇江蘇無錫、揚州、蘇州等地的一些園林為例,看看亭子在這些園林造景中的作用。


無錫寄暢園,位於城西錫山與惠山之間的平坦地段,創建於明代,為當地秦姓家族的私人別墅園林,雖經多次改建但格局未變。全園不大,佔地一公頃,除在南門入口內有一組廳堂建築之外均為土石假山與水池所佔,土石山居西佔全園大部分,水池居東,僅佔全園不足三分之一的面積。

水池西臨石山,東緊靠園牆,在此安置了亭、廊等建築,所以水池成了全園風景的中心區域,就在此景區內安置了兩座亭子。其一為知魚檻,這是一座方形涼亭,位於水池中段的東岸,亭子突出於水面,與對岸突出的石灘形成一狹小水口,將狹長的水池分為南北兩水域。自知魚檻往南連著一條曲折長廊,與廊外的堆石、植物形成為一道屏障擋住了東園牆,所以知魚檻成為水池區域的主景,又是觀賞對岸山景和四周湖景的最佳場所。另一座小亭涵碧亭位於水池北部的東岸上,亭前方有一座七星橋將北部水域又分二部分;亭的一側又有曲折遊廊與園北部的主景建築嘉樹堂相連,這一堂一橋一亭一廊組成為園東北角的一處景觀,在這裡涵碧亭又成為此處的主景。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無錫寄暢園知魚檻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無錫寄暢園涵碧亭

所以寄暢園內的兩座小亭,由於位置恰當,又用了廊、橋、植物、堆石精心相配,使它們在組景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清康熙、乾隆兩帝在巡視江南時都曾駐蹕園內,更使其聲譽大增。

揚州園林在江南私園中佔有重要位置,除瘦西湖大型園林外,小型私園中個園與何園亦為著名園林。個園為當地大鹽商黃應泰的私人宅園,附設在住宅之後,面積不大,園內因堆有春、夏、秋、冬四季山石之景而著名。

園門前花壇中滿植青竹,竹間散置石筍,寓意“雨後春筍”,此即春石之景。園內北牆下築有七開間樓房,樓前左右均用石堆假山,西側為湖石堆造假山,高達6米,湖石靈龍透剔,下有洞室,在山前水池中有石橋步入洞中,涼爽如夏,此為夏山;樓西側為黃石堆山,高約7米,黃石形態剛健,色澤褚黃,每當夕陽西下,將石山照呈金秋之色,此為秋山;另在個園之東南有“透風漏月”廳堂一座,在廳前南牆根下特用雪石堆砌假山一處,此廳堂本為主人冬季賞雪之處,廳前有白石堆山,又處於面北陰涼處,故稱“冬山”之景。


這象徵四季之山,春、冬二山處於門前、牆下,位置不顯,而夏、秋二山背靠樓堂,前景寬闊,成為園中主景,所以特在夏、秋二山上各加建四方亭一座,山上有亭,亭山植物相配,使山景更為顯著,同時也使遊人能登高而覽全園之景。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揚州個園夏山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揚州個園住秋閣

何園為揚州另一座著名的私家園林,建於清代中期,又名寄嘯山莊,全園可分東園、西園、宅第、片石山房四個景區,佔地達1.4公頃,園內建築較密,面積幾乎佔全園的二分之一,廳堂、樓閣、水榭、亭廊組成一個個群體,建築之間多有迴廊相連,形成何園的一大特色。在這些園林建築中,處處都可見亭子的身影,假石山上,曲廊轉折處,水池之邊多安置有亭,它們多既成景觀又得以觀景,發揮了亭子應有的作用。

這裡特別要介紹的是西園景區中的水心亭。西園以水池居中,四周圍以廳堂、樓臺,堆石假山,池中建亭故名“水心亭”,水心亭實際上是一座戲臺,專供園主人看戲聽曲之用。

我們在城市的會館、農村的祠堂中常見有戲臺,這些戲臺往往都是該建築群體的中心,造型突出,裝飾講究,雕樑畫棟,戲臺天花多有藻井,但是在這裡,戲臺只是一座四方亭子,坐落在伸入池中的石臺基上,周身沒有濃妝重彩的裝飾,四根立柱之間,下有木欄杆,因要便於演戲,不設坐凳,上有花格掛落,青瓦覆屋,四脊攢尖,造型樸素而端莊。


究其原因,一為從建築風格上十分注意與四周環境相配,保持江南園林的淡泊、素雅之意境;二為從功能上看,中國傳統戲曲講求高度的概括手法,凡自然山水、建築環境多用虛擬象徵手法而不需實景相配,所以在這座簡單的亭子中間也能釋演出人間之悲喜與天上地下的神仙妖魔。水心亭平時自然還是環視四周景色的休息之所,所以後人在柱間的欄杆前加了一圈座椅。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揚州何園戲臺

蘇州網師園為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園林中面積較小的園林,佔地僅0.4公頃,其中的住宅部分又佔去三分之一,所以它真正的園林區只有位於園中部的一帶,以水池為中心,四周由廳堂、廊屋、堆石假山構成完整的園林空間,而就在這一空間中,有兩座亭子在景觀上起著重要作用。

其中的月到風來亭位於水池西岸,六角形亭,攢尖式屋頂,亭身探入水中,亭下有湖石作底座,石下架空,彷彿池水源頭由此處流出,將死水變為活水。亭兩側有遊廊順牆而通至水池南北,為了擴大空間感,在亭底面牆上設置鏡面玻璃,利用反光,使亭內不顯侷促。此亭供遊人駐足小息,又能三面觀景,由於位置居中,造型端莊而成為中心景區的主景。

在水池東岸另有一座射鴨廊,其名雖謂廊,實際為建於水際的方形小亭,它倚於住宅高牆之下,亭中有小門直通住宅廳堂。亭前植古樹,亭側有黃石堆山,這亭、木、石以宅區的高大白粉牆為襯底,勾畫出一幅由山、水、房、植物園林四要素組成的典型畫面,它們與對岸的月到風來亭互為對景。網師園的水池並不大,縱、橫都只有20米,但由於古人精心地設計了環置四周的廳堂廊屋,假山植物,使它環顧四方,景觀互異,一點不見侷促,在其間,兩座亭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全景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亭中鏡面牆

在網師園的西北角設有另一個小景區,即書齋“殿春簃”的小庭院,院內僅書齋一座,清泉一池並配以小亭一座,院內曾闢作種植芍藥之園地,成為讀書、賞花之所,小亭在小院中倚牆而建為僅有一半亭身的半亭,取名“冷泉”,在院中起著重要的點景作用。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蘇州網師園射鴨廊
古建築小學――《亭子》第三集:亭者景也

江蘇蘇州網師園半亭

以上我們介紹了在風景名勝、自然山水園、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等處的若干亭子,分析了這些亭子在古人造園,景觀、景點的經營中所起的作用,真可謂有亭必有景,亭者乃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