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胜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武胜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曾经,武胜优质蚕茧比重约占全市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也是全省蚕茧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蚕桑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十分明显。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茧丝行情跌宕起伏,传统蚕桑产业呈现出严重萎缩之势。

近年来,武胜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一基两主四特”农业产业格局中的特色产业,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生产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核心户转移,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积极培育发展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通过租赁、托管、自耕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栽桑养蚕,走集约化、科技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看武胜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毁桑弃养传统优势产业日渐没落

5月24日,武胜县白坪乡裕丰村,蚕农刘学珍一边查看新栽植的桑树生长情况,一边琢磨着今年如何设置蚕房。田野间,成片的桑树已有一米多高,绿油油的桑叶迎风飘动。这1000多株桑树是刘学珍去年重新栽植的,为今年再次养蚕准备食料。“以前家家户户都养蚕,田间地头全是桑树,现在好多树都砍了。”刘学珍说,最少的时候,裕丰村只剩下两三户蚕农,“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养蚕规模相对较小。”

这只是武胜县蚕桑产业规模锐减的一个缩影。

武胜县蚕桑局局长刘国彦介绍,武胜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丝绸产业兴盛,武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栽桑养蚕,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鼎盛时期,武胜县桑树充足,每年发蚕种24万张,产茧5000吨,茧款收入6000万元,居原南充地区第一位,全县有河东丝厂、东西关丝厂、国营武胜县丝厂等10家缫丝厂,产品畅销国内外。

看武胜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丝绸市场行情萎缩,生丝价格低位徘徊,加之劳动力大量外出,蚕桑生产“老龄化、低文化”现象日趋明显,蚕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年富力强且有文化的农民则大量涌向二、三产业,蚕桑产业在农村逐渐从“主业”变成“副业”,农民毁桑现象逐日增多,全县蚕茧产量锐减。

据统计,2016年,武胜县桑树仅剩1800万株、桑园7000余亩,发蚕种9160张,产茧320吨,茧款收入1100余万元。受市场行情、企业转制等多方影响,全县缫丝企业仅剩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集团”)一家。

调整模式让蚕桑产业重获新生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养蚕人口日渐老龄化、产业规模不断缩小,武胜蚕桑产业出路何在?

为推动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武胜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论证,把蚕桑产业定位为全县“一基两主四特”农业产业格局中的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加快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做大做强做优武胜蚕桑产业的决定》《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编撰完成《武胜县现代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以多种产业发展模式,破解该县蚕桑养殖逐渐衰颓的困局。

看武胜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与协丰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不同,白坪乡裕丰村选择以村集体为主导,采取“小蚕共育”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华介绍,“小蚕共育”是指小蚕和大蚕进行分开饲养,小蚕由村里的养蚕能手在村里的小蚕共育室内集中饲养,至三龄再出售给蚕农,每期蚕在蚕农家中饲养十五天左右即可上蔟结茧,蚕茧由安泰集团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这种养蚕新法,不仅提高了小蚕存活率,而且改变了蚕农全龄养蚕的传统模式。今年,裕丰村共育春蚕151张,将为100余户蚕农带来收入36万余元。

去年,武胜县政府与安泰集团签订蚕桑基地建设协议,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3万亩现代蚕桑产业园,其中,安泰集团自主建设1万亩,辐射带动农户建设2万亩。产业园建设由县业务部门提出建设标准、企业承诺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府给予适当建设补助,企业和业主自主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桑园和机械省力养蚕配套设施,以生产优质蚕茧。

看武胜蚕桑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截至去年底,全县已流转土地1万余亩,产业园覆盖猛山、双星、乐善、沿口等8个乡镇,现已全部完成土地整理,栽建桑园8000余亩。桑园建成后,除业主自行管桑养蚕外,安泰集团将桑园按20至30亩的面积划片,并修建养蚕配套设施,向社会招租,承包给农户经营,以市场价格收购蚕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蚕茧市场较为稳定,蚕桑产业发展也正当其时。”刘国彦说,接下来将引导企业通过产业化运作机制,把企业、业主、养蚕农户联结成整体,把蚕桑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发展规模养殖,深度开发桑葚、蚕蛹、桑枝菌、林下养殖等多元种养模式,推动武胜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