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中華情|學習適應中跨界轉戰

儿女中华情|学习适应中跨界转战

作者在額爾古納

在《中華兒女》三年中自己學到了哪些、提高了什麼,都是滿滿的回憶,不缺故事。這裡是我職業生涯的開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杆性”意義。《中華兒女》就要30歲了,我有幸已見證她走過了十分之一的旅程。

起點:從“世界屋脊”到京東高碑店

“社裡7月上旬要組織考試和麵試,你確定還來嗎?我看你離北京太遠了,實在不能來我們也能理解。”2015年6月,當時負責《中華兒女》招聘工作的王虹老師在給我電話通知面試事宜,其他對話內容記憶已經模糊,但是這句話時至今日依然印象深刻。

當時,我的身份還是西部計劃服務西藏專項志願者,被分配在納木湖畔的當雄縣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科工作。“你們西部計劃計劃志願者在西藏服務期結束,總還是要找個固定工作幹著的。你在院裡寫簡報還行,到智聯網上投投簡歷試試唄,萬一被錄用了呢?不成的話,再說留藏的事。”同事加央大哥偶然間的一席話觸動了我的心結,眼瞅著一年服務期就要結束了,留藏還是幹一番充滿挑戰性的文字工作,我確實糾結。

一方面經人開導,另一方面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當年4月份徵得父母同意後我就把自己的簡歷投向了包括《中華兒女》在內的數家媒體類和信息類企業,沒想到《中華兒女》給了我一個機會。“我們不限專業和是否研究生學歷,你法學本科出身的教育背景也在我們考慮範圍之內。”網上溝通之後,能獲得《中華兒女》這樣一句答覆,內心自然充滿了期待。就這樣,經過兩個月上下忐忑的等待之後,我終於等到了王虹老師的那通電話。

殊不知接電話的時候,我正在參加西藏自治區委政法委組織的“羊年轉湖”納木錯工作隊,與全區各地的公檢法幹警們一道在納木錯湖邊駐點維持秩序,按規定最少三個月才能得到輪換下山休假的機會。在電話裡,雖然同王虹老師說我儘量趕到北京參加考試和麵試,但當時我心裡也沒底。好在我是志願者,跟檢察院主管領導和團縣委彙報之後,被特批臨考前我能提前下山,後來才有了我與《中華兒女》的首次面對面接觸。

7月份,我第一次到中華兒女報刊社高碑店辦公場所,可能我佔了“低頭族”的便宜,考試和麵試都是和新媒體的知識息息相關,後來想想的確不枉此行。

儿女中华情|学习适应中跨界转战

平臺:讓我精進業務

餘瑋老師無疑是在業務提升上給予我指導最多的前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每次臨出刊前,這位“學究”一樣的老師總是要就稿子或校樣同我討論半天,正是在就內容是否扣題、切入是否巧妙、語法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用詞是否精準、史實是否有出入的相互糾錯與探討中,無形間自己的水平都被帶高了,正應了一句詩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儿女中华情|学习适应中跨界转战

真諦:學習中適應新崗位

當下“學習”絕對是個熱詞,很多人熱衷於“立馬學”“堅持學”和“怎麼學”,可是很少有人關心“為啥學”。說句心裡話,我以前對“為啥學”不關心,老是覺得每天學點都能積少成多,就等著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可總是堅持不過三個月,這也是長久困擾我的“惰性”。

“學習永遠是手段,目的永遠是促進事業的發展。”直到在一次全社黨員參加的黨課上聽到王躍春社長的點撥,讓我明白了只有弄懂“為啥學”才是“學習”的開始。那句點撥聽起來是很白話,可是就能直截了當地解釋“經世致用”這四個字,我自此之後很受用。

早年,曾流傳一句口號: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數十年間,時代變了,環境換了,是否甘做“一塊磚”?面對這一拷問,很多人會猶豫。就在不久前,我自己也曾猶豫過。“多轉幾個崗位對於年輕人而言是好事,你只要不放鬆學習,在新崗位上總能勝任下來”,雖然內部借調前,社領導們先後同我談心,但對於發行這項自己並不熟悉的新工作,“忐忑不安”這四個字最能反映當時內心的波瀾起伏。

打3月份借調至發行部,部門副主任宛建國老師的“大嗓門”不僅沒有給我帶來壓力,反而讓那份初來乍到的拘謹逐步從心頭消散。“咱倆配合好,發揮自己的專長,心思都放到事業上。大事你來做,小事我搞定!以後就喊我宛哥!”逐步上手具體工作後,我漸漸明白了他當初所強調的大事和小事以及相互配合的重要意義。發行是一個出版單位的下游環節,也是和報刊印刷、銷售密不可分的關鍵一環,這些業務上我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可是宛哥不在意,他常私下同我打趣道:“你把我不擅長的外聯文章寫好、編好,就是你的大事。印刷、銷售我擅長,我弄好了,這塊對你就成小事了。咱倆互相減壓。”其實仔細琢磨一下,能發現這裡面蘊含了很深刻的辯證思維:配合本質上是一種專業分工。每個人依託自己有限的能力和精力,在各自擅長的分工環節上以“處理大事”的態度投入無限的熱情,人人如此,環環相扣,無形中每個有限的環節在協同一致的分工中都如“處理小事”一般行雲流水。

兩個月過去了,我們的配合怎麼樣呢?用宛哥一向樸實的話來講“誰都沒掉鏈子”。

新時代,新常態的學習氛圍中,我腦海裡不禁又回放著習近平總書記於去年五四青年節時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話:“青年處於人生積累階段,需要像海綿汲水一樣汲取知識。廣大青年抓學習,既要惜時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幹、擇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其實總書記已將方法論點得很明白:學習無處不在,但務必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堅持不懈、心不二用,擇其精要、術有專攻。2018年5月4日,又是一個青年節,不同的是,不久前總書記去了北京大學,我已內調到發行部,但一年後總有一些不變:他再次重申,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於我而言,若沒有“一塊磚”的覺悟,沉溺在碎片化信息、快餐化知識的浮躁中,學習方向偏離,在配合的“鏈條”中又談何深沉,談何牢靠?

《中華兒女》創刊30週年,是我來報刊社的第三年。三年,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聆聽與感受,不間斷地“跨界轉戰”,“不求廣,故得;不雜學,故明”一定是一個青年人在青年陣地所斬獲的學習真諦。

儿女中华情|学习适应中跨界转战儿女中华情|学习适应中跨界转战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