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端午节是一个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但是外婆家对于端午节的准备,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就开始了。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三角粽很多种口味哦

在端午节的前两天里,人们要做的是包粽子。家乡的粽子味道醇香、软糯。制作方法和别的地方是不同。在端午节往前两天时,要先把稻草烧成灰,再将水从稻草灰中过滤,这样就有了家乡独有的碱水。最后,把糯米用碱水泡一个晚上。在泡糯米的同时,不要忘了把竹箬也弄回来,然后洗干净。第二天早上,碱水已经被糯米吸收。这时,把糯米和其他食材包成粽子。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粽子有咸味、甜味、原味等三种口味。甜粽子有豆沙,枣泥、红豆、绿豆、花生、豆角豆等多种口味;咸的呢,一般放五花肉、咸鸭蛋黄,原味则只放点盐等材料。那个时候,我就像是一只贪吃的小猫一样,眼巴巴的看着大人们在那里包粽子。在她们那双巧手中,一个个漂亮的粽子就像是艺术品一样诞生了。包好的粽子会放在锅里住上一个晚上。端午当天,还没起床,就闻到了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的竹叶香不仅弥漫整个厨房,还从村头飘到村尾。在满村的粽香中,端午节开始了。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枕头粽,要用线切成一块块吃

大人们一大早就会到地里割一把艾草插在门框上,据说,一是艾草可以驱蚊虫,二则艾草有驱邪的寓意。只不过,插艾草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在艾草插上门框之前,无论是谁,都不能说话,要不然不吉利。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一早外公割回来的艾叶

在大人们插完艾草、扫完屋子之后,要做的就是帮我们这些小孩的就是擦雄黄酒了。大人们用手沾了一点雄黄酒,在所有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并且在孩子的耳鼻、手心处都抹上雄黄酒。这是因为雄黄酒有解毒、杀虫、驱蛇的功效。同时,在孩子头上画一个“王字,也有借猛虎以镇邪之意。在给孩子抹完雄黄酒后,还要把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以及屋子的角落,用以驱虫蛇。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画雄黄酒

早餐很简单,粽子,鸭蛋再加稀饭。但是,你绝对想不到那粽子有多好看,有多好吃。色泽鲜艳,入口软滑,实乃一大美味!吃完了饭,大人们还要在每个孩子的手上系上一根五色线,五色线是青、红、白、黑、黄五色,这五色都是古时的吉祥色。在系线的时侯,也和在门框上插好艾草前一样,都是不能说话的。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听大人们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由此可以保安康。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早餐

接下来就是看龙舟赛。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开始划船了。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震撼。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跑了很远才看到的龙舟赛

我们上午去看龙舟赛,舅妈和妈妈却没有。她们和外婆在家里杀鸭子。杀了的鸭子要用来做同样是家乡在端午佳节必吃的一道菜——的一款特色传统名菜,以色泽红润、焦脆爽口、香辣咸兼备闻名于世。具有美味、开胃凉血的特点。在这之中,永州血鸭以我们宁远的血鸭为代表。先取鸭血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盐将血搅成糊状。紧接着,将鸭肉剁碎用放油大火爆炒,将血水炒干,放作料,接着倒入适量水煮沸腾约10分钟倒入鸭血内,接着倒入适量水煮沸腾约10分钟倒入鸭血内,将鸭血稀释,充分搅匀。最后关火,将稀释并搅匀的鸭血倒入锅内,与鸭肉充分拌匀,此时鸭血还未完全煮熟,再开大火加热约一分钟,确定鸭血完全熟透。起锅!这样做出的血鸭,香,辣,嫩. 。

艾叶飘香,棕情端午(这是上初一的女儿回忆外婆家端午习俗写的)

舅妈的拿手菜 --血鸭

端午节还有一大习俗,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在端午这一天泡艾叶草澡。傍晚,大人们用艾叶草煮一大锅水。据说,泡了艾叶草澡之后,可以治皮肤病、去邪气。

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已经消失。其实,传统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还有它们本身就寄托着我们祖先祈求安康的美好心愿。这样的传统习俗,我们真应该好好保护,而不是任由它们和那些体现了封建的陋习一起消失。在放弃陋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拥有特殊含义的习俗加以保护,做到保留好的,放弃坏的,而不是任由所有传统习俗,无论好坏,全部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