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邏輯在哪?

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邏輯在哪?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由於經營不佳,可口可樂的業務一度非常萎靡。1981年的時候,公司任命來自古巴的化學家羅伯託·古崔塔作為新的CEO。他上任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口可樂開始復甦。

巴菲特和可口可樂的緣分誕生在1987年。現在每個人都知道巴菲特是可口可樂的超級粉絲,每天都要喝個好幾罐。但實際上巴菲特57歲之前都是百事可樂的粉絲,沒事就喝百事可樂。

在1987年的一個白宮宴會上,巴菲特碰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唐·基奧,這個基奧建議巴菲特放棄百事可樂,去嚐嚐可口可樂的新產品櫻桃可樂。巴菲特嚐了一下,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從此就改喝可口可樂了。當時他的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意外。

其實巴菲特一直就在關注可口可樂的股票,不過很長時間他都覺得可口可樂的股票比較貴。

機會就出現在1987年,那一年百事挑起了可樂裝瓶商之間的矛盾,導致可口可樂的股價比較低迷。到了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迎來了一個黑色星期五,道瓊斯指數當天狂跌22.6%,可口可樂股票也跌了20%左右,之後就一直徘徊在那個範圍。

20%雖然不多,但對於已經從格雷厄姆的原教旨價值投資體系進化到新形態的巴菲特來說,他覺得這是一個買入機會。當然,其中重要的靈感恰恰來自於他之前的一筆投資,喜詩糖果。

用巴菲特自己在1997年股東信裡的原話說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那時沒有買下喜詩糖果並經歷公司隨後的發展——因為這些發展讓我們明白了一些其他道理—— 我們就不會在1988年買入可口可樂。所以,我們如今從可口可樂的投資中賺到的110多億美元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喜詩糖果。”

實際上,可口可樂和喜詩糖果的生意的確有非常大的相像之處,比如:

第一,公司所在行業的需求非常穩定,大家對巧克力和碳酸飲料的消費不會一夜之間消失。

第二,公司擁有行業的領先地位,品牌受到消費者的喜歡,甚至在一些地區和國家達到了壟斷或者是寡頭壟斷的地位。這保證了公司產品的持續銷量,以及定價權。

第三,公司維持增長和發展所需要再投入的資金很少,也就是說,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很好。

我們用芒格的話來解釋就是這樣的,他說:

“世界上有兩種生意,第一種可以每年賺12%的收益,然後年末你可以拿走所有利潤;第二種也可以每年賺12%,但是你不得不把賺來的錢重新投資,然後你指著所有的廠房設備對股東們說:這就是你們的利潤。我恨第二種生意。”

而喜詩糖果和可口可樂所在的行業都是那種資本再投入相對很少的企業。

第四,管理層的管理水平高,需要巴菲特和芒格操心的地方很少。喜詩糖果的CEO和可口可樂的前任CEO都是巴老經常在股東信裡“點名表揚”的CEO。

最後,巴菲特都是買在公司相對便宜的價格區間。

從1988年開始,巴菲特逐漸增持可口可樂的股票。此後的好幾年裡,比如1989年、1991年、1994年,巴菲特都在不停增持。而可口可樂的股票在1998年達到了頂點——那一年也是美國長達17年大牛市的一個末尾。在1998年底,巴菲特在可口可樂的持股為134億美元,十年漲了11倍,年化的收益率是27%。

股市投資,真正的贏家就是那些能持續盈利的人,而其他人都是在玩零和遊戲,甚至虧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