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兰花命名中的一花多名现象

420:兰花命名中的一花多名现象

兰花新品在命名过程中出现一花多名现象古来有之,那时主要是源自信息交流不及时的缘故,如甲地用这个名字,乙地根本就不知道。像蕙兰传统老八种之一的绿蕙“荡字”带着花下山就是一大兜被兰商拆开分别待售,驾舟沿河而卖,于是就造成该花的前后买主互相不知晓,这自然就会诞生了不同的名字,这在情理之中,后来“小塘字仙”与“荡字”在公开面世后兰人们终将二者合二为一。这是在同一个时期几乎是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出现,一样低首绽放的水仙瓣,这样的资讯还是容易采集核实的。但是同是蕙兰传统老八种的“元字”情况就大不一样的了,后面相隔很长时间文字介绍落山时间的“南阳梅”与前者命名的“元字”,不管是草形还是花守的微观形体那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样的两个名字出现,就是人为造成了一花多名现象。这不排除铭品重新上山,再落山被重新命名。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人在编故事当作新花销售而为之,毕竟那个时候信息采集难,想要核实出一个眉目花了很多年时间可能都无结果。

420:兰花命名中的一花多名现象

我在以前的随笔中有讲到蕙兰传统铭品“丁小荷”与“郑孝荷”的关系,写书的硬是写成了金棒“丁小荷”与“郑孝荷”的不同,纵观两个名字的草形与花品,虽然存在文飘的多变显现,但是二者实是没有什么质的区别。直到我与日本资深兰家山本·猛先生见面后这个真相才被揭开,原来在上个世纪的1959年松村兼三先生去杭州花铺引种中国的名种兰花。当时就在引种“丁小荷”时,浙江的方言把“丁”字的发音读成是“郑”,于是,松村兼三就在日记上写成了“郑小荷”,后来该铭品引到日本并流传开,加之日语发音把“小”字读成了“孝”,“郑孝荷”就有此而来。这一切是在山本·猛先生收集到的松村兼三先生的艺兰日记与原始标签牌子上相互求证而出。

再如:蕙兰传统铭品“端蕙”就有“秀字”的另一个名字。春兰中的“老天禄”被重新命名为“庆梅”。蕙兰传统铭品“解佩”的别名就更加多了,像“宜兴新梅”、“常熟新梅”、“如皋梅”等。

420:兰花命名中的一花多名现象

如上出现传统铭品被重新命名是因资讯不通畅,或是在兰文化的十年断层里造成了大量的原始图谱资料丢失,使后来的兰人们无法对流失在民间的传统铭品加以有效求证,这可以客观地归结为历史原因造成的现象,这是可以被理解的。

那么如下发生的一花多名现象就让人不可以理解了:像于2003年4月下山于河南信阳新县被台湾钟隆旺先生命名的“天月荷”在2011年3月被重新命名成莫须有的“海归蜂巧”这就大大的不应该了,这是不尊重史实的一场闹剧,在真相揭开后如今还有很多人在用令人扼腕叹息。

对传统铭品重新命名除了上述的兰文化十年断层造成的现象之外,还有就是有人对前者命名的不认可非得自己取一个认为更加优雅的名字,借花出名的现象亦有多见。这是不可取的,必遭兰众非议。

420:兰花命名中的一花多名现象

另外,把别人已经成名的铭品重新来命名这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像这样造成的一花多名现象,是让人不可以接受的,其目的也是不光彩的。

PS:如今,最容易造成一花多名的就是兰贩子把下山草拆分成若干分别售出,像如是出现的一花多名的那是事出有因,购买者并不知情这是情有可原的。这种原因的出现,也只有日后同一样开品的新花,花主各自追溯源头,以待日后合并,或以曾用名加以备注以正视听方便传承。

2018年05月08日于国香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