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圈裡說燜面

飯,在麵食區和米食區(以面為主食和以稻米為主食的地區)卻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在米食區,飯指的就是米飯,不管是蒸是煮是炒是拌,諸如揚州炒飯、韓國的石鍋拌飯等。而在麵食區,飯就是早晚的饅頭、包子、油饃,中午的這面那面。各地又有不同的特色麵食,譬如鄭州的燴麵、陝西的臊子面、山西的刀削麵、襄陽的牛肉麵等不一而足。

面在我國的歷史可謂久矣!東北某博物館不是就有一碗4000年前的麵條嗎?撇開它不說,單說用小麥粉做的面也有2000年了,據說是起源於漢代。“魏作湯餅,晉作不託。”自魏晉以降,麵條的種類逐漸多起來了,湯餅和不託就是當時麵條的叫法。

而作為生活在麵食區的我,當然是愛面了。

麵食圈裡說燜面

我的家鄉是河南襄城,這裡最具地方特色的麵食莫過於烙饃和燜面了。在這裡我只說燜面。

燜面的選材有龍鬚麵和一些水分少的莖、莢類蔬菜,如豆角、芹菜、蒜薹、豆芽等。因為做燜面是需要這些菜打底的,用這類菜不易糊鍋。做法呢,先用蔥薑蒜,油鍋內爆香,再放入上面說的蔬菜,大火猛炒,然後放入麵條。這時,還需調料水若干加到鍋裡(裡邊加鹽、加調料、加醬油),喜歡吃青菜的再加如一些時令葉蔬,白菜啦、菠菜啦等等。蓋上鍋蓋,燜上6分鐘左右,一鍋色澤誘人、香氣四溢的燜面就做成了。

麵食圈裡說燜面

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實際是知易行難。它難就難在料水加的量上:加多了,麵條太溼,整個粘在一塊像鯰魚頭,加少了,麵條太乾,硬梆梆的排在一起,嚼起來像吃火柴棍兒。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火候不夠,面往往不熟。火候過了,麵條發焦,吃起來有點像烤熟了的知了的味道。

以前在農村地區,有時沒啥菜做底菜的,他們往往就地取材:例如用紅薯梗做菜,吃起來有一種自然清香的味道,別有一番滋味。

另外,燜面可葷、可素(加,肉或不加),也可以配個湯,可以是蛋花湯,也可以是清湯(肉絲清湯),這個全憑個人喜好了。一碗普通的燜面,或肉、或菜、或面,再加上一碗鹹鮮的湯,一如生活的多姿多彩。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