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迄今為止,國企改革中混改有幾條路徑,員工持股(包括股權激勵)、引進戰略投資者、整體上市……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這其中,聯通的混改頗具標杆意義。原因在於聯通是上市央企中最早成功啟動混改方案的(比它更早的中石化混改無疾而終)。

2017年8月16日,聯通提交的定增股份達到總股本40%,超出了再融資新規。證監會宣佈“對中國聯通混改涉及的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作為個案處理”。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聯通從流量管道一夕之間變成大型科技服務公司,變化是深刻的。聯通混改後,第一刀就砍向冗員和臃腫機構。不同層面的部門數量減少了21%-33%,中層管理人員退出了接近15%。同時推出員工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實現長短期激勵結合,股東利益、公司發展和員工利益協同。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有輿論將聯通的混改與當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相提並論。透過混改,聯通激活了人才、帶動創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業務競爭力。雖然為時尚短,但給汽車行業的大規模混改,提供了思路和借鑑。

形成共識的是,單純的財務投資並不能提升企業經營。在十多年前就實行股份制,混合所有成分很高的企業,仍然在十幾年的過程中無法改進績效水平,也難以提高競爭實力。試圖一混就靈,不考慮頂層設計的驅動力,恐怕無法如願。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目前,汽車業界僅有的三大央企——一汽、東風和兵裝集團下屬的長安汽車,不僅在效益上處於競爭下風,在混改步伐上已經相對落後於地方國企。三者都擁有上市公司,但整體上市一再延宕。

從去年起,一系列交叉人事任命,讓一汽、東風、長安合併的傳言再起。去年年底,三家央企相繼更名,完成公司制改制,預示著下一步的改革指向所有制。但它們均為千億級的大集團,彼此之間的合併能否出現協同效應、提升效率、增強競爭力,需要用時間給出答案。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有意思的是,一汽先試水了自己作為投資者的身份。一汽日前與拜騰簽署融資協議。一汽集團同意在拜騰的B輪融資中投資約2.6億美元,同時還可能作為後者的代工方支持後者產能落地。

在新造車勢力崛起的過程中,BAT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實,它們同樣熱衷於與包括傳統主機廠合作。在2016年,一汽-大眾奧迪就與BAT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大數據挖掘、電商生態系統、汽車互聯網金融、車聯網平臺構建和城市智能交通方面展開合作。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除了電商,阿里與上汽合資成立的斑馬汽車,就是一家數據公司。阿里與上汽聯手打造車聯網產品,不僅對於智能化出行做出了探索,雙方的合資公司仍然保留了向其他廠商提供車機端的可能性。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同樣,廣汽與騰訊也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在車聯網服務、智能駕駛、雲平臺、大數據、汽車生態圈、智能網聯汽車營銷和宣傳等領域開展業務合作,同時探討在汽車電商平臺、汽車保險業務以及移動出行和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資本合作,以共同推動雙方業務的共同發展。

技術上的合作是否將催生資本的合作,後者並非前者的必然結果。但雙方在技術合作、合資過程中的複雜互動,無疑給科技公司參與混改提供了“觀察窗口”。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過去十年,被稱為BAT的三巨頭共投資了30家上市公司。而在中國互聯網未上市創業公司估值前30名的公司中,有80%企業都有BAT的投資。在互聯網企業圈中,BAT已經變成投資人角色。BAT是否希望在汽車製造業謀求新的江湖地位?這很難說,但從他們參與聯通混改的積極態度而言,有限參與汽車業混改是有跡可循的。

「汽車人」汽車國企混改,BATJ機會幾何?

當然,前提是混改有富於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和投資者回饋機制。不僅要對投資收益和退出機制做出安排,還要給予戰略投資者一定的運營話語權。改組後的聯通董事會,BATJ的代表都擁有非獨董席位,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