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基本定义】

挑杆钿子,是清代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钿子的四种基本种类之一,主要流行于光绪朝至民国初年。

在四种钿子之中,挑杆钿子的装饰是最为繁复的,礼制等级甚至比凤钿还要要高一些。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他塔喇氏家族旧照

【基本组成】

“挑杆钿子”这个称呼比较模糊,在清代旗人的笔记和口述之中,它也被称为“钿子戴挑杆”,或者直接简称为“挑杆”。所谓“挑杆”,本身指的是垂有长流苏的长杆挑子,在这里意为“使用挑杆装饰”。

清代挑杆钿子的基本型,是以一种特殊的“满钿”作为“底子”,然后在“底子”上分三步进行加饰的特殊钿子。另外,根据各家使用情况的不同,三步加饰各有取舍,有的只用第一步,有的只用前两步,有的只用第一步和第三步,有的三步均用。

挑杆钿子的“底子”,即是以满钿的基本型为原本,去掉正面三块“正簪”中的左右两块。故而即是正面十二块钿花,背面一块钿花,一共十三块钿花。

加饰的第一步,是在原本左右两块“正簪”的位置,加饰两团竖立方块状的假花,称之为“两团花”或“两团排花”。

加饰的第二步,是在两团排花之,加上数组小簪钗,这种簪钗有蝶形、凤形种种,并且均垂小流苏。

加饰的第三步,是在已经装饰完两团排花的钿子整体周围,加饰“垂珠大挑”,民间有“二十四根挑杆”或者“垂珠大挑或九或七”的说法,实际上是计算的方式不同所致。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清宫所藏“挑子”

【基本型】

挑杆钿子的基本型,因为例子不完整的缘故,我们分两部分来看。

单看“底子”的话,可以以国外所藏的一顶钿子为例。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挑杆钿子的“底子”

此钿子正面用钿花十二块。中央靠上方为一块圆形花蝶钿花,即为“正簪”。“正簪”上方,用七块方形钿花链接拼成头围。“正簪”下方,先用一块横型钿花作为铺垫,最后在口沿处,用三块横型钿花来装饰。

此钿子背面用钿花一块,即是一块大的头面。

在使用时,最下方的三块横型钿花可以加饰流苏,“正簪”下方的一块横型钿花可以改用椭圆形的结子来衬托团花。这便构成了挑杆钿子的底子。

戴上团花和挑杆之后的集合体,我们以清末民初时的一位旗人世家女性照片为例。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清末民初旗人世家女性所戴钿子

此钿子本体,正面钿花比较模糊,在下方可以看到三块带流苏的横型钿花装饰着口沿,中央可以看到一块椭圆形的“结子”,这是常见的替换满钿中“正簪”下方横型钿花的搭配。背面钿花是一大块头面。

加饰的部分,首先可以看到两团很大的排花分别装饰在钿子正面的左侧和右侧。接着可以看到每团团花上均有垂流苏的凤簪两枚,每个凤簪均垂下两组流苏,每组为三条流苏。故而两团花上一共有流苏八组二十四条。最后再看钿子整体所加饰的挑杆,即是大挑。钿背的头面下方挂有五根大挑,然后钿子左右两侧则各有两根大挑,每根大挑以三条流苏构成,故而一共是大挑九根二十七条。

【变体】

我们分别以两个例子来看挑杆钿子使用中的不同。

例1定王府后裔照片。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定王府所藏旧照

其挑杆钿子使用了团花,并且在团花上使用了凤簪小挑,但是其形制与“基本型”一节的例子不同,其凤簪小挑是每只凤两翅各垂流苏一条,口中再垂流苏一条,也就是每只凤簪三条流苏。这样两团排花,每团各四肢凤簪,一共二十四根小挑。但是其挑杆钿子并没有使用大挑。考虑到此时照片主人并不是新妇,只是“摆拍”,可能是刻意省略了。

例2他塔喇氏后裔照片.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他塔喇氏后裔旧照

其挑杆钿子使用了团花,团花上的凤簪小挑与例1定王府的相同,是两团排花上各有四只凤簪,每只凤簪垂三条流苏,一共二十四根小挑。与例1不同的是,其大挑使用了九根,是标准的“整副”挑杆。此照片主人是瑾妃之侄女大婚时所照。

另一方面。清代旗人在使用挑杆钿子的时候,其“挑杆”的数量是有讲究的。

如金寄水曾说:“我祖母……因系孀居,原有的二十四根‘挑杆’只戴一半”。载涛曾说:“钿子……插有垂珠大挑,或九或七。”

这里的“二十四”与“或九或七”,其实分别指的是挑杆的小挑和大挑。大体上,小挑一般以二十四根为“整副”,以十二根为“半副”,大挑一般以九根为“整副”,而以七根为“半幅”。具体使用中,新妇和丈夫在世之妇人,用“整副”挑杆,而孀居之妇,则用“半副”。

【发展与流行】

挑杆钿子大致形成于光绪时期,盛行于清末,在民初时尚可见到。所以从时间来说,挑杆钿子出现的最晚,也是钿子最后的“盛行款式”。但是遇到清末民初的社会变动,旗人社会更逐渐崩塌,这种冠帽也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而并没有发展与流行的具体阶段划分。

另外,在晚清民国的京剧之中,剧中人物萧太后也使用了挑杆钿子,陈德霖、王瑶卿乃至于尚小云等均有剧照。不过京剧中的挑杆钿子虽然是从生活中借鉴而来,其具体插戴讲究已经于旗人民间所用不大一致,故而此处不再赘述。

清代服饰系列·挑杆钿子

尚小云饰演萧太后戴挑杆钿子剧照

【应用身份与场合】

钿子与便服冠帽不同,并不是所有旗人都能佩戴。一般来讲,必须是旗人内外命妇才可以佩戴。故而民人女性、未成年的女性、无品级的女性,都是不可以佩戴钿子的。但是另一方面,钿子本身又不属于官方制度所规定的冠服,所以本身没有品级之分,佩戴者可以根据自家的财力进行配置。

但是其中,挑杆钿子又不大一样。半钿与满钿,原本是旗人官僚之家都可以负担得起的,但是凤钿和挑杆钿子,一般就只有世家旗人才能够有财力置办了。在清中后期时,世家旗人使用凤钿的场合,普通旗人家庭便用满钿来代替。而在晚清时,世家旗人使用挑杆钿子的场合,普通旗人家庭则基本用两把头等便服发式代替了。

挑杆钿子的应用场合,主要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旗人世家女性作为新妇,在结婚时搭配吉服戴用。第二方面,是旗人世家已婚妇女,在极为郑重、吉庆的场合,搭配吉服所戴用。

自从光绪朝有了挑杆钿子之后,挑杆钿子在民间便基本取代了凤钿的用途,直接导致民间凤钿的没落。但是在宫廷之中,挑杆钿子和凤钿似乎是并用的,而且凤钿更胜一筹,这方面清宫可能反而走在了流行的后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