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基本定義】

挑杆鈿子,是清代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鈿子的四種基本種類之一,主要流行於光緒朝至民國初年。

在四種鈿子之中,挑杆鈿子的裝飾是最為繁複的,禮制等級甚至比鳳鈿還要要高一些。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他塔喇氏家族舊照

【基本組成】

“挑杆鈿子”這個稱呼比較模糊,在清代旗人的筆記和口述之中,它也被稱為“鈿子戴挑杆”,或者直接簡稱為“挑杆”。所謂“挑杆”,本身指的是垂有長流蘇的長杆挑子,在這裡意為“使用挑杆裝飾”。

清代挑杆鈿子的基本型,是以一種特殊的“滿鈿”作為“底子”,然後在“底子”上分三步進行加飾的特殊鈿子。另外,根據各家使用情況的不同,三步加飾各有取捨,有的只用第一步,有的只用前兩步,有的只用第一步和第三步,有的三步均用。

挑杆鈿子的“底子”,即是以滿鈿的基本型為原本,去掉正面三塊“正簪”中的左右兩塊。故而即是正面十二塊鈿花,背面一塊鈿花,一共十三塊鈿花。

加飾的第一步,是在原本左右兩塊“正簪”的位置,加飾兩團豎立方塊狀的假花,稱之為“兩團花”或“兩團排花”。

加飾的第二步,是在兩團排花之,加上數組小簪釵,這種簪釵有蝶形、鳳形種種,並且均垂小流蘇。

加飾的第三步,是在已經裝飾完兩團排花的鈿子整體周圍,加飾“垂珠大挑”,民間有“二十四根挑杆”或者“垂珠大挑或九或七”的說法,實際上是計算的方式不同所致。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清宮所藏“挑子”

【基本型】

挑杆鈿子的基本型,因為例子不完整的緣故,我們分兩部分來看。

單看“底子”的話,可以以國外所藏的一頂鈿子為例。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挑杆鈿子的“底子”

此鈿子正面用鈿花十二塊。中央靠上方為一塊圓形花蝶鈿花,即為“正簪”。“正簪”上方,用七塊方形鈿花鏈接拼成頭圍。“正簪”下方,先用一塊橫型鈿花作為鋪墊,最後在口沿處,用三塊橫型鈿花來裝飾。

此鈿子背面用鈿花一塊,即是一塊大的頭面。

在使用時,最下方的三塊橫型鈿花可以加飾流蘇,“正簪”下方的一塊橫型鈿花可以改用橢圓形的結子來襯托團花。這便構成了挑杆鈿子的底子。

戴上團花和挑杆之後的集合體,我們以清末民初時的一位旗人世家女性照片為例。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清末民初旗人世家女性所戴鈿子

此鈿子本體,正面鈿花比較模糊,在下方可以看到三塊帶流蘇的橫型鈿花裝飾著口沿,中央可以看到一塊橢圓形的“結子”,這是常見的替換滿鈿中“正簪”下方橫型鈿花的搭配。背面鈿花是一大塊頭面。

加飾的部分,首先可以看到兩團很大的排花分別裝飾在鈿子正面的左側和右側。接著可以看到每團團花上均有垂流蘇的鳳簪兩枚,每個鳳簪均垂下兩組流蘇,每組為三條流蘇。故而兩團花上一共有流蘇八組二十四條。最後再看鈿子整體所加飾的挑杆,即是大挑。鈿背的頭面下方掛有五根大挑,然後鈿子左右兩側則各有兩根大挑,每根大挑以三條流蘇構成,故而一共是大挑九根二十七條。

【變體】

我們分別以兩個例子來看挑杆鈿子使用中的不同。

例1定王府後裔照片。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定王府所藏舊照

其挑杆鈿子使用了團花,並且在團花上使用了鳳簪小挑,但是其形制與“基本型”一節的例子不同,其鳳簪小挑是每隻鳳兩翅各垂流蘇一條,口中再垂流蘇一條,也就是每隻鳳簪三條流蘇。這樣兩團排花,每團各四肢鳳簪,一共二十四根小挑。但是其挑杆鈿子並沒有使用大挑。考慮到此時照片主人並不是新婦,只是“擺拍”,可能是刻意省略了。

例2他塔喇氏後裔照片.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他塔喇氏後裔舊照

其挑杆鈿子使用了團花,團花上的鳳簪小挑與例1定王府的相同,是兩團排花上各有四隻鳳簪,每隻鳳簪垂三條流蘇,一共二十四根小挑。與例1不同的是,其大挑使用了九根,是標準的“整副”挑杆。此照片主人是瑾妃之侄女大婚時所照。

另一方面。清代旗人在使用挑杆鈿子的時候,其“挑杆”的數量是有講究的。

如金寄水曾說:“我祖母……因系孀居,原有的二十四根‘挑杆’只戴一半”。載濤曾說:“鈿子……插有垂珠大挑,或九或七。”

這裡的“二十四”與“或九或七”,其實分別指的是挑杆的小挑和大挑。大體上,小挑一般以二十四根為“整副”,以十二根為“半副”,大挑一般以九根為“整副”,而以七根為“半幅”。具體使用中,新婦和丈夫在世之婦人,用“整副”挑杆,而孀居之婦,則用“半副”。

【發展與流行】

挑杆鈿子大致形成於光緒時期,盛行於清末,在民初時尚可見到。所以從時間來說,挑杆鈿子出現的最晚,也是鈿子最後的“盛行款式”。但是遇到清末民初的社會變動,旗人社會更逐漸崩塌,這種冠帽也就沒有繼續發展下去,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故而並沒有發展與流行的具體階段劃分。

另外,在晚清民國的京劇之中,劇中人物蕭太后也使用了挑杆鈿子,陳德霖、王瑤卿乃至於尚小云等均有劇照。不過京劇中的挑杆鈿子雖然是從生活中借鑑而來,其具體插戴講究已經於旗人民間所用不大一致,故而此處不再贅述。

清代服飾系列·挑杆鈿子

尚小云飾演蕭太后戴挑杆鈿子劇照

【應用身份與場合】

鈿子與便服冠帽不同,並不是所有旗人都能佩戴。一般來講,必須是旗人內外命婦才可以佩戴。故而民人女性、未成年的女性、無品級的女性,都是不可以佩戴鈿子的。但是另一方面,鈿子本身又不屬於官方制度所規定的冠服,所以本身沒有品級之分,佩戴者可以根據自家的財力進行配置。

但是其中,挑杆鈿子又不大一樣。半鈿與滿鈿,原本是旗人官僚之家都可以負擔得起的,但是鳳鈿和挑杆鈿子,一般就只有世家旗人才能夠有財力置辦了。在清中後期時,世家旗人使用鳳鈿的場合,普通旗人家庭便用滿鈿來代替。而在晚清時,世家旗人使用挑杆鈿子的場合,普通旗人家庭則基本用兩把頭等便服髮式代替了。

挑杆鈿子的應用場合,主要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旗人世家女性作為新婦,在結婚時搭配吉服戴用。第二方面,是旗人世家已婚婦女,在極為鄭重、吉慶的場合,搭配吉服所戴用。

自從光緒朝有了挑杆鈿子之後,挑杆鈿子在民間便基本取代了鳳鈿的用途,直接導致民間鳳鈿的沒落。但是在宮廷之中,挑杆鈿子和鳳鈿似乎是並用的,而且鳳鈿更勝一籌,這方面清宮可能反而走在了流行的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