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2018年尚未過半,消費已經拉響警報。

2018年5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只有8.5%,不僅遠遠低於預期,而且創下自2003年5月以來的15年最低。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社消增速創下15年新低,這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正在嚴重萎縮。

換句話說,房價還在不斷上漲,而人民已經沒錢也不敢大肆消費了。

1、高房價正在透支社會購買力

先做兩點說明。

其一,消費體現的是社會購買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既包括衣食文娛,也包括汽車家電,但不包括住房。購房一般被認為是投資性支出。

其二,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雖然社消總額與GDP中的消費概念並不等同,但兩者大部分重合。社消增速變化趨勢,足以代表消費的變化趨勢。

社消增速一路向下,這其中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購買力因素。

所謂結構性因素,指的是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居民收入增幅不及以往,加上城鎮化已經完成過半,城鎮化帶來的額外消費增量越來越少,社消總額自然難以保持原有的高增長趨勢。

在結構性因素之外,整個社會購買力不足,才是更加關鍵的問題。

2015年以來的這一輪房價上漲,究其本質,就是以貨幣寬鬆和政策優惠,通過去庫存疊加棚改貨幣化,鼓勵居民舉債購房。

其目的就是,以居民加槓桿,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企業債務危機。

結果顯而易見,房價一路高漲,居民槓桿率(居民部門債務餘額/GDP)隨之一路上揚:

居民槓桿率從2008年時的18%,攀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50%。短短十年,翻了兩倍。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2015年居民新增貸款3.87萬億,佔當年全部貸款的33%。

2016年新增居民貸款6.33萬億,佔總貸款的50.04%。

2017年的增幅雖然有所下滑,但也創下了7.13萬億的新高,佔比高達52.7%。

要知道,在居民貸款裡,高達70%以上都是中長期的房貸。而在短期貸款裡,資金也多數通過消費貸、現金貸等方式違規流入樓市。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與此同時,房價不斷上漲,房貸負擔不斷加重,居民加槓桿有增無減,但可支配收入卻如老牛耕田般挪步。

一快一慢,收入遠遠被債務拋下。2006年,負債收入比還只有18.5%%,2018年已經高達77.1%。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一邊是房價高漲、居民大幅加槓桿,一邊是可支配收入增長不力,結果是什麼?必然是消費的緊縮!

2、房價暴漲:財富效應VS擠出效應

房價上漲,會產生三種效應:一是拉動效應,二是財富效應,三是擠出效應。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拉動效應好理解,房價上漲,能夠拉動一系列上下游產業鏈,這也是房地產能成為支柱性產業的關鍵所在。

所謂財富效應,當房價上漲,有房一族的房價市值隨之水漲船高,以貨幣計價的財富也隨之上升。即使不賣房,在這種財富效應之下,也有人會增加消費支出。

然而,財富效應,很多時候只是一種貨幣幻覺。因為不賣房就無法兌現,它只是市值上的財富,類似股市裡的浮盈。

尤其是隨著限售政策的普及化,新房一般都要被冰凍兩到五年。這期間即便房價大幅上漲,房子的市值也無法及時轉化為直接的貨幣財富。

擠出效應剛好相反。

當房價遠遠超出收入水平,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普遍高於20時。即便居民能夠擠上房價上漲的順風車,也會因為首付和還貸壓力,而被迫削減消費。

尤其是對於那些六個錢包湊首付的購房群體,消費擠壓效應更加明顯。掏空祖孫三代的積蓄,才勉強擠上房價上漲的列車。

且不說父母祖輩的養老、醫療負擔重壓在身,即便是歸還房貸,都會壓得喘不過氣來,哪還有富餘的資金進行消費?

財富效應,會讓人們增加消費;擠出效應,則會削減消費。一增一減,到底誰的力量更強大?

消費數據已經提供了再清晰不過的證明。

3、危險的不只是內需!

這一次拉響的不只是消費警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時創出2017年以來新低: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這其中,製造業投資仍舊保持在低位,而基建投資則大幅回落,只有房地產投資依舊保持在高位:

房價還在上漲,而我們已經沒錢消費了!

消費增速創下新低,固定資產投資創下新低,貿易爭端之下的出口形勢同樣不容樂觀。

消費、投資、出口,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均已呈現疲態,這一年的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靠房地產託底,又能託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