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嚴禁復私仇,為何龐德兒子敢滅關羽滿門?


山色歸讀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我並不認為龐德的兒子滅了關羽一家,而且即使真的滅了,和“魏國嚴禁復私仇”關係也不大。

有關龐德之子滅關羽一家的記載,並不見於陳壽所著《三國志》原文,而僅僅是見於裴松之的注,他在此也是援引的另一本書:

“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也就是說,裴松之是根據王隱的《蜀記》這本書的記錄,在這裡打了一個註腳,就是說龐德的兒子龐會,跟著鍾會、鄧艾一起打蜀漢,並且在蜀漢亡國後殺了關羽一家。

翻遍《三國志》以及裴注,有關關家被滅門的,僅此一處記載。根據“孤證不立”的原則,這一條記錄是不好確信的。而且《蜀記》這本書早已散佚,它的記錄未必就那麼可信。至少裴松之對《蜀記》的態度是比較不待見的。在《龐德傳》裡,裴松之援引《蜀記》的記載:

“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

《蜀記》裡面說龐德死了四十四年以後,他的屍體居然還栩栩如生,並且從蜀漢運回了鄴城。實際上龐德的墓地根本就不在蜀漢,說明《蜀記》是比較愛給龐德戴高帽的,並且是不怎麼靠譜的。所以裴松之才說他是“虛說”。

不僅如此,在《三國志-鍾會傳》裡,我還找到了另一條記錄:

“會於是禁檢士眾不得鈔略,虛己誘納,以接蜀之群司,與維情好歡甚。”

鍾會嚴下命令,進入蜀漢以後不允許打砸搶燒。那麼他不許大頭兵殺人放火,倒批准龐會去殺關羽一家?要知道,關家在成都那也可以算得上是大族了,就這麼光天化日下被魏軍滅了門,陳壽會不知道?造成的惡劣影響會不大?那麼陳壽為什麼不寫呢?反倒是那個對龐德頗有好感的王隱,在他的《蜀記》裡寫關家被滅門。對於這個能把死了四十多年、屍首爛透了都能寫得栩栩如生的人,沒準就會在他的書裡面洩私憤地說關家被滅了門呢?

有關魏國嚴禁復私仇,倒確有其事,出自《三國志-文帝紀》:

“四年春正月,詔曰:「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讎者皆族之。」”

但這只是黃初四年,也就是公元223年的事情,距離蜀漢滅國已經有四十年了。這個政策,四十年以後真的還管用嗎?別忘了,這個時候的曹家皇帝已經就是個吉祥物了,天下還有兩年就要改姓司馬了!

更何況,曹丕當年的政策,也只能管到魏國的一畝三分地,關家後人可是蜀漢人,就算這條政策還要被執行下去,殺一個蜀漢人,打了這條政策的擦邊球。哪怕真要組織軍事法庭審判他,他也有的辯駁。再說了,作為勝利者,殺幾個蜀漢的世仇,真的會有人關心嗎?

因此我認為,龐會殺關家,其可靠性不大;而且即使殺了,估計也沒人想要辦他。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陳牧宇撰稿


朱言論史

石頭有話說為您解答!

一、提問的這位朋友對三國一定很熟悉。曹魏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確實下令嚴禁血親復仇(私仇),但這是曹丕剛建國時頒佈的法令,龐會滅關羽家門時已經到了曹魏末年,這條法令的效力能否延續但那個時候還是一個問號,即便仍然生效,有個漏網之魚也屬正常現象。


二、龐會為何要滅門關羽?219年秋,剛剛歸降曹操的龐德隨於禁救援堅守樊城的曹仁、滿寵等人,可惜正值秋澇,于禁所部被洪水所困。于禁被迫投降,而龐德被擒後誓死不從,被關羽斬殺。這龐德便是龐會的父親,關羽對龐會有殺父之仇。

三、40多年後的263年,曹魏起兵三路進攻蜀漢,龐會隨軍出征。劉禪投降後,鍾會先設計害死了鄧艾,又與姜維密謀作亂,將不服從的曹魏將領囚禁起來準備殺掉。百密一疏,這風聲還是走了出去,衛瓘等人殺掉了鍾會和姜維,而這些曹魏士兵也成了脫韁的野馬,趁亂在成都大肆劫掠,劉禪太子劉璿等不少蜀漢大臣死於亂軍之中,而龐會則把關羽後人滅門(主要是關興庶子關彝一家子)。


四、所以龐會滅門既是血親復仇,也是從眾行為。如果沒有士兵作亂,我想龐會也不會有下手的機會。可龐會的仇人畢竟只是關羽一人,而且在龐德死後不久也被斬殺,龐會在時隔40多年後把關羽孫子一家滅門,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五、這件事情並沒有被陳壽記載,而是出自王隱的《蜀記》,被裴松之附在關羽傳的後面。裴松之也沒有做出任何表述,或許他也拿不準吧,就寫進去交給後人去評述吧。


石頭說歷史

一些讀者之所以不喜歡龐德這個人物,並不是因為他的長相,更多的是因為在蜀國滅亡之際他的兒子龐會殺光了武聖的家人。關羽在大家心中的影響力自不用說,那龐家這惡人之鍋似乎是要背定了。

且不說魏國的法律是怎麼禁止將軍們報私仇的,車邏輯單從邏輯方面分析一下龐會的這個行為。《三國志》中記載的樊城之戰,龐德雖然沒有小說中那種抬著棺材大戰關羽的那種決死的決心,但在面對關羽時也是絲毫不懼,弓箭射完,加上大雨的影響,龐德還能和士兵們一起和蜀軍肉搏,最終被捕不屈而死。事後,有關他兒子龐會滅關式的記載,也僅僅只在王隱的《蜀記》中輕描淡寫的提了一下(裴松之後來將這段話加註在《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的部分):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再看《三國志》中的龐會,這個小夥子沒有自己的傳記,生卒年也沒有記載,倒是有一些說他作戰勇猛不下其父的文字。那麼這樣來想我們不妨大膽做幾個假設:

一、龐會滅關之事為真,而魏國嚴禁復私仇,因此龐會此舉無疑是在挑戰大魏律法,鑑於龐會的卒年沒有記載,推測龐會可能回國後秘密的被處理了(或被解甲歸田了),至於他具體是什麼時間死的,史官也沒有地方去考證;

二、龐會滅關之事為假,為王隱道聽途說之詞;

三、龐會滅關之事為真,但他的行為是魏王“默許”的,兩國交戰情感層面已經上升到了國仇家恨的高度,當然在一個國家滅國之際,屠殺他國前大將的家眷也是很振士氣的事情,就是個人感覺這個做法有點太過激了…

當然事情還有反轉,近年來出現了許多自稱是關羽後人的人,他們來證明自己的工具也有很多,比如說家譜啦、手書啦、傳家寶之類的,那麼我們假設當年龐會屠關之事為真,是不是說當時也倖存下來的關家後人呢?

《江陵縣誌》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關羽丟荊州後,其荊州的家眷就趁亂逃離了,因此關羽的後人是鐵定存在的。而在河南鄧州發現《關羽族譜》中記載著關羽兒子們的情況: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州人,妣胡氏生三子:平、興、索。

清代地方誌《荊州府志》說關平有一子叫關樾,關平死後關樾一家就改姓“門”隱居在荊州,至今荊州還有關平的後代。

所以說無論龐會有沒有做屠殺之舉,有沒有逃脫魏國法律的制裁,至少武聖的後人至今還是存在的~


文/車邏輯的邏輯

受魏王厚恩,德唯以死報之…


車邏輯的邏輯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蜀記》記錄某些事件的真實性存疑,因為他的傾向性過強,有失偏頗。包括裴松之在作注的時候就經常引其所書然後辨析推翻。《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身就是蜀漢史官,如果有這樣的復仇滅門之舉,相信陳壽必定會記錄下來。所以我判斷龐會是背鍋俠。下圖裴松之。

陳壽《三國志.關羽傳》“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由上文可見,陳壽對於關羽的記載也就到這裡了,並沒有提及所謂的“滅門事件”

裴松之作注的時候也解釋過:

首尾所涉,出入百載。註記紛錯,每多舛互

大致意思是說,三國這段歷史,開始到結束,大概涉及百年歲月,各種註記紛繁雜亂,很多時候會有前人記載相互牴觸的時候。看到沒,裴松之自己都沒信心。

下圖:陳壽

當初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這些大家都知道,之所以斬龐德是因其不降故殺之,可說各為其主,不算私怨,如果都像龐會一樣攜私復仇就麻煩了,試問蜀國滿朝文武誰還能活,這樣一來對魏國也沒有好處,再行征戰無人投降,皆全力死戰。

擅自殺降,觸犯國法,龐會可算虎賁,但這不是沒腦子的代名詞。反而軍中大將對此更為了解,那是曹操定下的規矩-“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就是說如有違犯,滅其全族。就算龐會復仇心切,真的就有膽量以身試法麼。


古今通史

我認為一件事情你只要想做,便不會怕什麼,何況還是殺父之仇?如果放在現在也不是一樣嗎?再說古人還比我們勇敢,比我們聰明!

但是話說回來,我還是認為龐德的兒子做的太過分,已經涉及到了現在的道德的這個說法,殺龐德的是關羽,但是龐德的兒子卻殺了關羽滿門。當時是龐德和曹仁抵禦關羽時被關羽活捉了,關羽看到都是英雄,而且關羽敬佩他的剛毅勇敢,本來打算勸降的,可是這人太過忠義死活不跪,還怒斥關羽,關羽這才殺了他!

我認為關羽的做法是沒有錯的,龐德都是敗軍之將,關羽不忍殺已經是關羽的仁慈之心了,但是龐德不但不接受反而還是惡語相對,所以看了龐德也是一屆莽夫罷了,龐德的兒子也只不過是繼承他父親的野蠻的性子而已,原本殺關羽就足以的事情,但是卻要害死全家!實則是人性的缺失,強大的魏國就應該誅殺這種人!

但是為什麼魏國卻毫無動作,反而是讓龐德的兒子得逞呢,那時候的魏國雖然是嚴禁報復私仇,但是大多數時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扯的有點多了!謝謝!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魏國的確有明令禁止報私仇。曹操時,曾下令:

“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到曹丕即位在皇初四(公元223)年也發佈過類似的法令:

“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

族之,就是滅全族。這是很嚴厲的法令,那為何龐會還敢於頂風作案殺關羽全家?而且事後什麼事沒有?

其實這裡面還有法律的空子,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對不準報私仇的法令又加了一條補充:

“賊鬥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

意思就是,格鬥殺人,法律允許其後人“依古義”追殺,這個依古義是個什麼意思?

古義在孔子《禮記》中有體現:

“父母之仇,弗與共天下,遇諸市朝,不返兵而鬥”

即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假如在街市上碰見,等不及回家拿傢伙,直接上去招呼。


龐會殺關羽滿門是在公元263年,曹叡都入土多年,也就是這條法令已經頒佈了很多年,他完全可以以這條法律來為自己辯駁,當然是在有人彈劾他的情況下。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未必有人去告發他。龐家在魏國是大忠臣的存在,當年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戰敗投降,龐德慷慨赴死。在魏國,龐德是正面的英雄形象,與于禁形成對比,曹操也感動流淚,厚待龐德家人,曹丕在位時,表彰龐德的忠烈,賜龐會兄弟四人關內侯的爵位,龐會本人有勇武,參與過平定諸葛誕的反叛,依功進爵鄉侯。這在魏國就是忠良之後!


滅國的君主尚不如狗,更何況是一個普通的大臣家,所以誰會去告發他呢?

正是因為龐會深知這條法律和自己不會收受到處罰,才會殺死關羽全家,也免得關家有後人再依照這條法律來找他報仇。

當然對滅門一事,也有持懷疑態度的。一是史書《三國志》並沒有記錄滅門一事,而龐會有勇武,在滅蜀戰役中,並沒有記載其參與過任何一場戰鬥;二是既然是滅門了,關家的後人從哪來的?《新唐書》記載唐朝的宰相關播就是關公之後,說明關家還有後人存世!

此事是記載於南北朝時期宋裴松之的《裴松之注三國志》,至於哪個更屬實,因歷史久遠,也只能有各位來評判了!


虹貓大俠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必須建立在關羽的確被龐德之子龐會滅族了。


龐家與關家的世仇不共戴天

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可謂是勢如破竹,曹軍無法抵擋,當時領軍的是曹仁。曹操為了挽回戰局,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督率七軍以及猛將龐德馳援樊城。

龐德此人雖然英勇,卻一直受到曹操猜忌,因為龐德的兄長龐柔在劉備麾下效力。為了證明自己對曹操的衷心,龐德不僅發出誓言,要親自擊敗關羽,更在戰場上身先士卒與關羽玩命。


在龐德與關羽交戰中,他引箭射中關羽前額,勇冠三軍。因龐德常乘白馬,關羽麾下軍隊全稱呼他白馬將軍,對龐德甚為忌憚。關羽因為龐德的英勇,樊城之戰受阻。

不過,可謂是上天眷顧關羽。當時天降大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城下平地積水五六丈之深,於是龐德與諸將皆避水上堤。此時關羽乘船攻擊龐德軍,最終龐德因不諳水性,被關羽所擒。

在關羽的大營內,龐德立而不跪。關羽期望能夠勸降龐德,龐德大罵道:“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這可能是史書中唯一一次記載,關羽被人當眾辱罵。最終,關羽將龐德斬殺於賬前。實際上,龐德如果學于禁,關羽不會殺一名降將。關羽可能想不到,在戰場上如此正常的一次“勝利”為自己的身後埋下了禍根。

公元263年8月,龐德兒子龐會、大將鄧艾、鍾會一路殺到了蜀國城下,蜀將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不久蜀主劉禪開城投降,歷時42年的蜀漢政權滅亡。但在進入蜀都的同時,龐會趁機為報父仇乘機衝進漢壽亭侯府將關家一門殺盡。

魏國禁報私仇,為何龐會還如此膽大?

的確,曹魏始終堅持一個政策:不許公報私仇。蜀漢滅亡後,連後主劉禪都封為安樂公,樂不思蜀,所有其他蜀漢的官員也得到了撫卹。為何唯獨關羽被滅門?

首先,龐會深受曹魏政權依重。《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的龐德傳記中做了表述。曹操思龐德忠義為其流淚,封龐會與其一兄弟為列侯。其後曹丕即位再追思龐德,加封龐會與其另三兄弟四人。

可見,由於其父龐德忠心於曹魏誓死與關羽相戰的原因,其後代龐會等諸子在曹魏受到了尊重與厚待。而且書中也描述了龐會其人物性格勇烈,有先父的風範。

這樣一個功臣之後,又有一身勇武本領,可謂得勢又得寵。龐會不會不明白這點,在破城之時,他即使殺了關羽後人也不會被追究。

其次,關羽後人已無所憑仗。關羽在正史中記載只有兩個兒子,一個關平、一個關興,關平隨關羽戰死就不說了,沒有後代。關興也命運不濟,英年早逝,留下兩個兒子,嫡子關統和他父親一樣早年就去世,沒有子嗣。於是,在龐會殺到蜀國時,關羽後人其實只剩下了關興的庶子關彝。關羽一家相比較而言,在蜀國已經沒有太多勢力。例如張飛,已是後主劉禪的兒女親家,至少有得保護。龐會此時殺關羽全家,可謂是有恃無恐。

關羽是否真的絕後了?

關羽到底有沒有後人?這是一個謎一般的歷史。按《三國志》的記載,關羽只有兩個兒子出現,關平、關興,並無演義中的關索。關平在臨沮被殺,關興也英年早逝。後來,龐會殺了關羽唯一的活著的孫子關彝,可以說關羽子嗣就斷了。

但此後的歷史中,不斷出現關羽後人的記載和傳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朝出現一位關播(719年-797年),字務元,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人,唐朝宰相,漢壽亭侯關羽之後。

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五種關姓家譜,地方分別是浙江杭州和廣東南海、番禺、新會,其中有四部譜,關氏族人都自稱為"漢壽亭侯"後裔,山東省兗州縣檔案館也收藏有一部(山東)《武聖府分支關氏宗譜》,編修人叫關金標,是民國三十年(1941)的刻本。

最近發現的一些地方誌和族譜中,也發現了不同的線索。2008年,在河南鄧州發現《關羽族譜》,這部族譜修於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詳細記載了關羽後裔由山西遷往鄧州的歷史。書中記載“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州人,妣胡氏生三子:平、興、索”,也就是說關羽還有還有大量後人存在。

另一說法,據清代《荊州府志》和《江陵縣誌》載,關平其實留有後代。在當年隨父鎮守荊州期間,娶趙雲之女為妻,生有一子叫關樾。在東吳攻入荊州城時,關平妻子抱著年幼的關樾逃出城外,隱姓埋名避居民間,直到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才歸宗還姓,世居荊州。

只是一直到目前來看,還沒有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關氏家譜》。因為現有的家譜都是從宋以後開始記載的,在圖表中並沒有關羽的名諱。

無論如何,我們都自然希望一代戰神關羽留有後裔,不負一身忠肝義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