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堂的足球水平怎麼樣?爲什麼稱他爲世界球王?

遊優優


三十年代上海流傳一句話,叫做“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可見當年李惠堂踢球水平之高,名氣之大。

李惠堂17歲就效力香港南華隊,位置是左邊鋒,技術出眾,過人如麻。

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隊獲冠軍。18歲的李惠堂在4場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同年8月,李惠堂隨南華去澳大利亞,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士隊交鋒。開場僅5分鐘李惠堂就梅開二度,這場比賽他一人獨中三元,澳州當局專門授予他金質獎章。香港當地報刊以特大號標題,稱李惠堂為"球王",並有"萬人聲裡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的詩句。

22歲的李惠堂滿腔報國熱血,來到上海,想和外國球隊較量。並且在隨後的日子裡,多次擊敗外國球隊。由於那時中國隊能參加的比賽就是東亞運動會,李惠堂一共率隊參加了6次,並4奪冠軍。

由於國民黨不出費用,李惠堂36年為參加柏林奧運會,組織隊伍提前出發,路途中組織比賽籌募資金。由於長途跋涉,到達奧運會時疲憊不堪,0比2輸給英國隊,首輪即被淘汰。

後來香港淪陷,李惠堂不願做亡國論,回到內地,1948年李惠堂作為國家隊主教練率隊參加第十四屆奧運會足球賽。1954、1955年率中國臺北隊奪得第二屆、第三屆亞運會足球賽冠軍。

1954年李惠堂當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秘書長。

1965年,他當選國際足聯副主席。

1966年李惠堂擔任亞洲足球協會和世界足球協會的副會長。

1976年在聯邦德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歲。

如果李惠堂遲出身幾十年,也許真的能和貝利一較高下。


愛看球的吃貨胖叔


李惠堂於1905年9月18日出生於香港。他天性喜歡足球——從4歲開始他就把自家狗洞當成射門的目標練習。那個年代足球在中國還是一件稀罕物品,由於李惠堂長期練球以致於最終把球踢壞了,於是就從家門口的柚子樹上摘下柚子當球踢。等到樹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後他又用布巾紮成布團當作皮球練習。

1921年李惠堂考入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學——皇仁書院。皇仁書院作為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學基本是按當時西式新學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和中國傳統的書院不同:皇仁書院對學生的體育運動比較重視,而足球恰恰是皇仁書院比較流行的運動項目之一,正是在這裡李惠堂開始接受正式系統的足球訓練。一次他在與英國海軍球隊比賽時球剛過中線就拔腳勁射,球竟穿過好幾個英國選手的人叢硬是入網。他還曾經一人從後場盤球,接連晃過四五個前來阻截的對手,一直把球帶到對方禁區,從容起腳把球攻入門裡。

1922年17歲的李惠堂入選香港南華隊,1922年夏他開始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甲級足球聯賽。由於他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因此得了一個”球怪“的稱號。1923年5月李惠堂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從這一年起他開始代表中國球隊參與國際比賽:他參加的第一次國際比賽是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這場運動會上中國隊成功奪冠,而李惠堂本人也因此名聲大噪,這年他只有18歲。在遠東運動會結束3個月後他隨南華隊前往澳大利亞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士隊交鋒,開場僅僅5分鐘李惠堂就梅開二度,最終他在這場比賽中一人獨中三元。賽後澳洲當局專門授予了他一枚金質獎章,香港媒體則開始稱他為球王併為他賦詩道”萬人聲裡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

1925年李惠堂從香港來到上海,決心同外國球隊較量一番。次年由他率領的上海樂華足球隊參加上海舉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賽並以4∶1的懸殊比分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由於這是上海華人球隊有史以來首次戰勝外國球隊,一時間頂在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恥辱終於被洗雪。與此同時當時的中國開始流行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李惠堂和和京劇大師梅蘭芳成為了這一時期活躍在中國大眾視線的偶像級人物。他在入選中國國家隊後4次為中國隊贏得遠東運動會足球賽的冠軍,當然必須指出的是這時的遠東運動會足球賽只有三四個國家參賽。

1931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國際奧委會會員,這意味著中國的體育健兒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同世界各國運動員們同臺競技、切磋交流。遺憾的是儘管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認可,然而體育卻不可能真正完全獨立於政治經濟而存在: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體育事業成了被遺忘的邊緣化角色。1936年中國的足球健兒終於獲得了參加柏林奧運會的資格,卻被告知政府無力負擔他們出國比賽的經費,無奈之下的李惠堂和隊員們一起自籌資金——他們一路走來不斷參加沿途各種比賽,靠門票收入充當路費。一路上他們參與了27場比賽,取得了23勝4平的戰績。遺憾的是當他們風塵僕僕趕到柏林後卻以0比2負於英國國奧隊,首輪即遭淘汰。

奧運會的失利並沒使李惠堂就此消沉下去——1939年他隨香港南華隊遠征南洋,在和馬來西亞檳城聯軍隊的首戰中南華隊以11∶0大勝。在這場比賽當中35歲的李惠堂雄姿依舊,頻頻帶球過人開弓勁射,獨中7球。1941年12月7日爆發了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的時間,隨即日本對美、英宣戰,19日日軍攻入香港,此後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為止這段時間香港淪陷於日軍之手。這時的李惠堂恰巧在澳門比賽,隨即他輾轉返回內地與家鄉人組建了五華足球隊。由於抗戰的爆發李惠堂的國際足球比賽生涯被打斷,此後他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作表演賽以籌集經費支援抗戰和救助難民、遺孤。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李惠堂參加了他的掛靴之戰,不過這年已42歲的李惠堂在戰勝眾多對手後最終沒能戰勝身體的衰老,在這場比賽中他表現平平:他雄姿英發時為中國足球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寶刀未老時卻被殘酷的戰爭打斷,如今他和任何人一樣終究是會老的。此後的李惠堂轉而從事教練、裁判等工作,再沒作為球員踏上賽場。

至此我們可以盤點一下他一生的進球總數了:一共是1860個,要知道迄今為止在世界足球運動史上進球數量上千個的除李惠堂之外,只有巴西的裡登雷克、德國球星蓋德穆勒、球王貝利以及獨狼羅馬里奧四人而已。1976年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的足球雜誌曾組織過一次評選活動:將中國的李惠堂與巴西的貝利、德國的貝肯鮑爾、阿根廷的斯蒂法諾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並列評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為他自己和中國掙得的榮譽還不僅止於此:抗戰時期他在重慶擔任青年軍體育委員會常委兼體育總教官,被授予少將軍銜。1948年退出球員生涯的李惠堂獲得了亞足聯的裁判員證書,他成為中國首位國際級裁判。1950年代他執教的中華臺北隊收奪了第二、三屆亞運會冠軍。1954年他當選亞足聯秘書長,1965年當選國際足聯副主席,這是中國人在國際足聯所擔任過的最高職位。1979年74歲的一代球王在香港病逝,在辭世之前他為中國足球留下了《足球經》、《球圃菜根集》等理論著作。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關於李惠堂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的網絡傳言,主要版本是這樣的:1976年8月13日,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中國的李惠堂同來自巴西的貝利、英國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士一道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當然還有其他版本,主要是人選略有不同。

雖然似乎言之鑿鑿,但都是傳說,誰見過評選的原文,用google搜環球足球雜誌,所有搜到的詞條都是李惠堂的,用外文搜,不好意思,木有!

因此聯邦德國這個雜誌有沒有都是疑問,即便存在,也絕不具備權威性。至於說到評選,就更匪夷所思了,請問投票的都是些什麼人?都是華人才有點可能性。Lee Wai Tong(球王的英文名)這個名字,在時隔幾十年之後的七十年代,居然還有歐洲人記得一個一生只在歐洲踢過幾場球的中國人,這腦洞也開得太大了吧。實際上,在1976年中國大陸也沒有幾個人知道李惠堂,因為李惠堂曾經統帥奪得過亞運會冠軍的球隊是“中華民國”臺灣,大陸不可能有任何報道。

國際足聯評選的20世紀百大球星名單中,所謂的五大球王,那哥幾個都在,獨獨沒有咱李大球王。不要說世界範圍,亞足聯在1998年評選的世紀30名亞洲球星中,也沒有李惠堂,中國人倒是有個2個:范志毅和古廣明。連泰國皮耶蓬、新加坡芬迪阿末都名列其中。因此五大球王之說,可以休矣。夢想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網上張冠李戴的另一李惠堂照片,其實是加林查

李惠堂足球生涯詳實全記錄:

至於說到李惠堂算不算中國球王,相信看了圖表,讀者自有公論。筆者認為,這點應該是無疑的,就當時整個亞洲的足球來說,稱個亞洲球王也不為過,儘管他世界盃沒有參加過,也只參加過一屆奧運會,但當年中國足球水平絕對冠絕亞洲,而李惠堂也絕對是中國的NO:1。

當年亞洲各國都在動盪之中,戰爭此起彼伏,亞洲能夠出現在世界大賽上的日本、印度、印尼(荷屬東印度群島),看見中國隊都絕對肝顫,基本見一次滅一次。直到五十年代,臺灣憑這點家底,還兩奪亞運會金牌。

1947球王在曼谷退役,賽前與“鐵腿”孫錦順握手


綠林始皇


李惠堂,1905年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梅州。據相關資料稱,李惠堂4歲回到梅州居住,酷愛足球,10歲回到香港後接受較為正規的足球訓練。1976年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的足球雜誌曾組織過一次評選活動,將中國的李惠堂與巴西的貝利、德國的貝肯鮑爾、阿根廷的斯蒂法諾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並列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作為職業球員,李惠堂效力時間最長的就是香港南華隊,當然由於局勢動亂,李惠堂的生活也可謂顛沛流離。他顛簸與大陸和香港之間,用自己最大努力為國家和民族抗爭。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曾有一句話叫做“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李惠堂當年已經名聲大噪。即便如此,李惠堂能否達到貝利、貝肯鮑爾等球星的水平,也確實比較讓人懷疑。首先,當時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足球水平和普及度普遍不高,沒有高水平的職業聯賽,所以李惠堂很可能是鶴立雞群的感覺,讓人們過於崇拜。另外,但是的媒體並不發達,影響資料更不多,大部分消息都基本是口口相傳,所以大家添油加醋的機會就更大了。更為重要的是,李惠堂除了帶領中國隊參加過東亞運動會,或者代表俱樂部參加一些亞洲和澳洲俱樂部比賽外,他基本沒有參加過國際大賽,也沒有在高水平的對手面前證明自己。所以說,李惠堂的水平應該達不到世界球王標準,如果說中國球王那應該沒有問題。


今體育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要知道,在舊中國,一位體壇人物能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非凡。

李惠堂在長達25年的足球生涯中,確實給中國足球帶來了濃重的一筆。17歲,李惠堂入選了當時香港最有名氣的足球勁旅南華隊,出任主力前鋒。1923年,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隊參加了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幫助中國隊獲得冠軍。

需要在這裡特別說一下的是,遠東運動會從1913年開始舉辦,每2兩年舉行一次,按菲律賓、中國、日本的順序,輪值主辦。在李惠堂25年曆史的10屆競賽中,中國足球連得9屆冠軍,李惠堂參與了其中4屆,是奪冠的重要功臣。

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國際奧委會會員,這也使得我國體育健兒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足球運動員切磋、交流。不過,由於當時的政府財力困難,1936年為參加柏林奧運會足球比賽,李惠堂和足球隊只能自籌資金,提前兩個多月處罰,靠沿途比賽的門票首付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費用。據說,在此期間,李惠堂和他的隊友沿途大了27場比賽,取得了23勝4平的戰績。由於一路征戰,到了奧運會比賽時,他們0比2輸給了英國國奧隊,首輪即被淘汰。

1948年,李惠堂作為教練率領中國足球對參加了第十四屆奧運會足球賽,同時還獲得了國際足聯國際裁判證書,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裁判資格的人。1954、1955年率領中國臺北隊奪得第二屆、第三屆亞運會足球賽冠軍。

1965年,他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成為在國際足聯獲得最高職務的中國人。1966年李惠堂擔任亞洲足球聯合會和國際足球聯合會副主席,在世界足壇享有很高的威望。

不得不承認李惠堂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對中國足球做出的貢獻,這得銘記。但說李惠堂是世界球王,確實有點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出現,是因為一則新聞引發的,“1976年,8月13日,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李惠堂同來自巴西的貝利、德國的貝肯鮑爾、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不過,可惜的是,從來沒有人能找到這家《環球足球雜誌》。

其實,理性分析一下就知道,李惠堂沒有踢過職業聯賽,沒有參加過世界盃,只有1936年參加奧運會的慘痛經歷。他所稱雄的遠東運動會,一共就中、日、菲三國參加。李惠堂平常參加的比賽對手基本都是業餘隊,與國外交手的對手基本也是。當然,在FIFA歷次評選世界x大球星,從來沒有李惠堂,連前一百都進不去,德國憑什麼把李惠堂拉進前五名?

此外,還有新聞表示,亞足聯在1928年發給李惠堂亞洲球王的稱號,不過,亞足聯是1954年才成立的。

當然,李惠堂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是一個愛國者,還是當年遠東運動會最牛逼的球星,這幾條就夠所有人尊敬他了,至於世界五大球王的稱號,還是別亂扣在李惠堂頭上了。


一號大將軍


在那個烽火連天,戰雲密佈的舊社會……要想找到多少李惠堂踢球資料確實是非常不易,大部分人都是朝不保夕、艱難度日。大陸是主戰場,基本處於水深火熱當中,所以李惠堂後來去香港打出了名堂,而香港聯賽在當時的亞洲確實是第一流的(現在香港很多球會比如南華都是一百多年曆史,大陸根本沒得比),很多亞洲國家都沒有聯賽,所以李惠堂是亞洲第一流球王不出奇……不管怎樣,能為了國家出力,贏小日本,贏外國人……甚至通過比賽自籌經費去奧運會,那真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看看時代背景就知道有多艱難,他值得給予掌聲!





聖地亞哥的海灘


大家都回答的很明確了,就不再說這個問題了,不過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

李小龍,全世界最能打的人。

李惠堂沒踢過任何一場職業聯賽,不可能被評為球王。

但是,李小龍沒打過任何一場職業比賽,卻被稱為全世界最能打的人。


提莫一米五



很多人不相信有這號人物,還獲得過如此高的榮譽。其實這些是真的,參加過1936年柏林奧運會,並在奧運會後留著歐洲受邀比賽,曾收到利物浦和巴黎隊的邀請加盟,但他都婉拒了,李惠堂的確是我國近代足球史的一個奇蹟人物!


辛德羅的小麥


除了中國人自己的各種文字描述之外,目前似乎並沒有找到什麼證據證明所謂“五大球王”的傳言。說他是五大球王之一,基本上來自這條國產新聞:“1976年8月13日,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李惠堂同來自巴西的貝利、德國的貝肯鮑爾、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


我喜歡打網球


有咋們家武球王在,誰敢稱自己是中國球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