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端午節飲食文化

侗族端午節飲食文化

貴州省侗族端午除與漢族相同以外,當天,家裡也會炸油炸粑、做盤子粉、灰鹼粑。錦屏縣圭葉村的端午風俗猶為獨特。這個侗寨端午節,每家須年紀最大者來包粽子。一不準任何動手,二不準數粽子的數目,三是煮熟後不能馬上吃,而要先祭供蛇神和祖宗。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饮食文化

苗族端午節飲食文化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逢端午節,苗族同胞們除了吃粽子外,還會吃五色糯米飯,殺雞宰鴨,企盼豐收。

水族端午節飲食文化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語稱“藉端”、“過端”。水族端節有吃素的習俗。他們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饮食文化

布依族端午節飲食文化

布依人在端午這天要在木樓上懸掛蒿莆和艾葉。菖蒲艾葉在木樓懸掛的位置,漸漸被固定在大門的兩側,彷彿守門神秦瓊和尉遲恭一們。懷念屈原的初衷,演繹為驅邪、消毒和治病。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饮食文化

布依人認為,一年之中以端午節這天的藥性最強,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布依族還有有吃五色糯米飯的習俗,五色糯米飯用植物染成。

土家族端午節飲食文化

土家族過端午節分為“頭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中端午”(即農曆五月十五)、“末端午”(即農曆五月二十五),五月初五的“小端午”是正宗的端午。但“大端午”和“末端午”也沒被忽視。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饮食文化

過端午孃家在將女兒、女婿接來共度端午良宵時,女兒、女婿要背來糖、煙、酒、麵條和豬肉,作為“五色禮”敬獻給岳父母。岳父母則準備好粽子、麻花等款待。女兒、女婿回家時,孃家要送兩把花雨傘,俗稱“鴛鴦傘”,這象徵著夫妻風雨同舟、忠貞不渝,感情天長地久。

仡佬族端午節飲食文化

貴州石阡縣仡佬族以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過小端午。一般人家都要包粽粑,備齊雞鴨魚肉蛋等,要用菖蒲、艾蒿掛在大門兩邊,以避邪氣。有的還要造雄磺酒撒於房前屋後以防蛇蟲;要煮紅雞蛋、大蒜頭來吃。屆時女兒女婿、乾兒乾女、未過門的兒媳、未婚的女婿等,都要來家做客,俗稱“打端午節”。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饮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