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吉安组工微讯读《红色家书》专栏,今天分享来自万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谢晓东的心得体会,以及革命烈士邓贞谦的事迹。

读后感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传承红色基因 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但那些伟大的历史瞬间,总是会被人们铭记”。翻开《红色家书》,穿越历史时空,回溯革命年代,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一股股不可摧折的锐气,深藏着一批批革命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读之动容震撼,肃然起敬;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事迹、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炽热情怀,饱含着一位位共产党员满腔热血的豪情壮志和难以割舍的至爱亲情,品之彻夜辗转,潸然泪下。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从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激励前行的明灯。

深悟初心,以忠诚坚守信仰,锻造红色灵魂。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镌刻于灵魂的政治本色。“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坚守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无畏无惧,触动灵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总书记指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信仰的力量是激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持续奋斗的动力源泉。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信仰的旗帜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步入新时代,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对理想的坚贞,锻造红色灵魂,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最大的政德、最根本的党性要求和终生必修课,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始终做忠诚领袖、维护核心、履职担当的坚定践行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执着追求,以必胜坚定信念,炽淌红色热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们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坚信一定有人能继承他们的遗志。他们以坚不可摧的必胜信念,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要不断从红色家书中获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不断加强自身理论武装,全面深入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以实际行动点亮“信仰之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牢记初心和使命,牢记入党宣誓时对党旗做出的庄严承诺,洗骨炼髓,去除思想的杂质,用新精神新面貌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

恪尽职守,以实干坚铸担当,磨淬红色铁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抚今追昔,钩沉史海,翻阅《红色家书》,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永不退缩、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开拓;越是充满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新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对标新时代组织工作新要求,组织部门重任在肩,要接好革命先烈手中的“接力棒”,就必须撸起袖、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恪尽职守、实干担当。要以时不我待、如坐针毡的紧迫感,把组织工作镜头聚焦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一线,在服务中心大局中体现组工作为、彰显组工力量;要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压力感,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实到每一名干部,从点滴鱼水情中筑牢堡垒、淬炼党性;要以舍我其谁、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大力弘扬“安专迷”敬业精神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党和群众喜爱的“精品”,干出一流业绩。

铭诸心腑,以奉献坚挺宗旨,砥砺红色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生动诠释了“舍小家,顾大家”“敢牺牲、讲奉献”的真正内涵,“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史砚芬烈士选择用生命捍卫革命;裘古怀烈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夜以继日的为党工作,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惨烈的上甘岭战役,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黄继光选择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革命先烈舍小我而成大我的壮举,触动灵魂,红色家书虽只有寥寥数语,却持续迸发着深邃的光华,这份对理想舍生忘死的奉献和执着,无悔无怨,令人动容。“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用奉献擦亮党员底色,一茬接着一茬干,弘扬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传承以民为本的赤子情怀,在真抓实干中坚挺为民服务的宗旨,在脚踏实地中砥砺前行的脚步,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拳拳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正身律己,以廉洁坚树正气,洗濯红色意志。刘伯坚烈士“为着中国民族”、“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家“久已破产”;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印在细瓷茶碗上,发给全体官兵,用以提醒自己并教育下属;红军的高级干部方志敏,被捕时身上只有一块怀表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新时代的组工楷模杨汉军,一生住在建于上世纪90年代墙漏水门开裂的家……这种一生质朴纯粹、一身清廉洁白、无私无欲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新时代组工干部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红色家书》中革命先烈一样,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从严正身律己,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在个人荣辱得失面前保持淡定,甘于清贫、甘当绿叶;模范遵守各项纪律规矩,始终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坚持做到思想有防线、内心有底线、行为有红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自己身边人,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时时教育和约束配偶、子女、亲友等“身边人”,让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组工干部优良形象伴随始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弘扬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中流击水”,完成好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人 物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邓贞谦,又名邓中坚,今江西省萍乡市上乘区赤山乡人。1921年般学到洋乡县城商店当学徒。1923年考入萍乡中学继续求学。在校期间。和同学刘型、陈铁铮(孔原)等筹建进步团体“互助社”(后改名为“策群社”)。192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署期到南昌参加江西农民运动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以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回萍乡活动,与中共安源市委取得联系后,在萍乡县城东门外建立了党的秘密机关,着手恢复县农民协会,建立萍乡县农协筹备处,并任总务。

1927年冬,他担任中共安源市委委员和湘关(即潮东、老关的简称)区区委书记,领导萍乡大西路一带的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与此同时,他通过办刊结识了驻扎上栗市的伪靖卫队队长胡启图,安插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该队当兵,并于1928年1月发动兵变,在斑竹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直辖第二团,开创了萍北的工农武装割据。

1928年春,中共安源市委为沟通湖南省委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联系,派邓贞谦到井冈山茨坪会见毛泽东交谈情况。事后毛泽东要他带一些黄金下山,作为党的活动经费。返萍途中,在南坑不幸被靖卫队逮捕,于6月8日在萍乡县城英勇就义,时年21岁。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

——狱中绝笔书

全世界被压迫阶级的人数在拾贰万万伍千万,压迫阶级仅贰万万伍千万,所以可以断言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从工作中去学习,从学习中去工作,这是列宁同志告诉我们的。帝国主义是资本发展到了一个最高时期,也是它们临终的一个时期。有了阶级就一定有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免不了一回事。反动派反对阶级斗争,我们就要问中国有不有阶级?革命是没有先后老幼的,好比电车路一般上的上,下的下。对反革命派姑息就是对革命残忍!这是革命者要牢牢记着的。要革命就要很坚决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犹豫的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去杀戮一切豪绅统治阶级。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民国十七年夏历四月十四日,预知命已落反对派之手故书,此以作日后纪念。

贞谦书

暴动不怕激烈,牺牲要有价值

向上滑动阅览

彭高镇华源河沙冲的山坡上,有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的原中共安源市委委员、原萍乡湘东区委书记邓贞谦同志的遗骨就安放在这里。邓贞谦为井冈山根据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萍北工农武装割据,还曾奔走于安源和井冈山之间传递消息。可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革命家,却在21岁时被反动派逮捕杀害了。

为革命放弃读大学机会

邓贞谦,又名邓中坚,1907年出生于上栗县彭高镇华源台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邓贞谦从读小学开始,就养成一种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加上他聪敏好问,记忆力特别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23年秋,邓贞谦考入萍乡中学。当时,正值萍乡安源煤矿的工人运动蓬勃高涨。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来到安源以后,安源的13000多名路矿工人发动的罢工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安源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给萍乡地区的学生和农民以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鼓舞。

邓贞谦在萍乡中学学习期间,经常和孔原、张国庶、刘型等进步青年学子一起,积极组织并亲自参加全校的爱国学生运动,参与筹建了萍中的进步学生团体“互助社”(后改为“策群社”)。邓贞谦经常组织学生听安源工人的革命演讲,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把全校一大批进步青年学子团结到“策群社”周围。邓贞谦为萍乡学生革命团体及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926年秋,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全国的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时,邓贞谦从萍乡中学毕业,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邓贞谦,面对国民党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1927年暑假后,他毅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全力投身于革命洪流,从事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

利用《新萍周刊》作掩护发展党组织

邓贞谦来到南昌后,根据党的指示,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萍乡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春,萍乡的反动势力勾结湖南的反动军阀进犯萍乡,先后在湘东杀害共产党员和民众30余人,并捣毁县总工会、县农会等革命团体,残忍地杀害了共产党员、萍乡县民选县长罗运磷。6月5日,敌军又窜入安源,杀害中共安源市委书记刘昌炎、市委委员周怀德等同志,这就是萍乡历史上著名的六五事变。在这次事变中,萍乡有4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杀害,被捕的革命群众达100余人。整个萍乡地区的革命团体和党的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失。

面对反动势力疯狂屠杀的白色恐怖,邓贞谦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秘密与萍乡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暗访联络和发动,他在萍乡东门伞铺里建立了党的秘密活动机关,开始了紧张的革命活动。首先是积极恢复在六五事变中被反动势力捣毁的萍乡县农民协会,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并亲自负责后勤总务工作。同时邓贞谦还利用伪县长傅作霖要他主办《新萍周刊》的合法身份,进行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吸收政治上可靠的先进工人、农民和青年入党。

建立斑竹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2月5日,在中共安源市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年仅20岁的邓贞谦被推选为市委委员。年底,又被安源市委派往萍乡湘东区担任区委书记。

与此同时,邓贞谦通过办刊结识了驻扎上栗市的伪靖卫队队长胡启图,安插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该队当兵,并于1928年1月发动兵变,一举夺得四五十支枪,在斑竹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直辖第二团,开创了萍北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同期,他又到东桥,代表中共安源市委正式接管小西区党组织和工农武装,指导建立了萍醴游击营。

此后,邓贞谦的身份暴露,《新萍周刊》遭封查,邓贞谦便常来往于宜春西村、萍乡宣风、湘东各地,发动农民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被捕后不为严刑拷打所屈

邓贞谦在担任湘东区委书记的同时,还兼负了安源市委与井冈山根据地的联络任务。从萍乡到井冈山,要爬山越岭,穿云走雾,不仅要经受崎岖山路的艰难困苦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岗哨。邓贞谦克服了一道道难关,一次又一次往返,护送密件,接送来往的革命同志,并多次见到毛泽东。

1928年4月上旬的一天,邓贞谦来到了井冈山茨坪,他将萍乡地区开展工农武装斗争,特别是上栗市斑竹山起义失败的一些情况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指示邓贞谦,既要大胆发动群众,又要讲究斗争策略,不要盲目行动,一定要注意保护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让邓贞谦带了一些黄金下山,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就在邓贞谦从井冈山返回萍乡路过南坑的街头时,突然从巷道窜出几十个靖卫团的士兵,将他毒打一顿后,并立即押送到县城监狱。邓贞谦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被捕以后,他料定自己难以活着出去,所以,不管是敌人的花言巧语,还是严刑拷打,总是泰然自若地一笑了之。

邓贞谦在监狱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暴动不怕激烈,牺牲要有价值”和“坚决执行土地革命,彻底消灭统治阶级”两副对联。

1928年6月8日,是邓贞谦罹难的日子。从监狱到刑场,邓贞谦不肯走路,他要让国民党反动派抬着他在萍乡街上转一圈。国民党反动派毫无办法,只好用一张大竹椅子,由靖卫团的两个士兵抬着他,游遍了萍乡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游街时,邓贞谦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两眼炯炯有神,气宇轩昂地端坐在竹椅上,不时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不时又哼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看到邓贞谦受刑蒙难的情景,过往行人都默默流泪,投去无限钦佩的目光。到中午时分,国民党反动派将邓贞谦同志残忍地杀害在萍城大西门外的一棵茶树上。那一年,他刚刚21岁。

供 稿:万安县委组织部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