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今天中午迎来《奇葩大会》的收官。

其实我对这季《奇葩大会》得以复播一直倍感珍惜。

尤其在节目的片尾,当马东把“最特别人类奖”颁发给“你”的时候,作为一个长久以来只在屏幕一端围观的路人,突然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温暖。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最特别的人,是每一个你。

01

这并非没有先例。

早在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就把一年一度的“年度人物”颁发给了“所有网民”。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信息技术空前紧密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日益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以至于这个时代的我们,首先逃不开对“人与科技”的探讨。

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马东发表了为“手机辩护”的分享。

他认为,我们妖魔化了对手机的沉迷,并且给了以前人际交往许多不切实际的美化。手机延展了我们的社交圈,让我们能更快捷、自如的和自己想交流的人交流。我们沉迷的,是交流的自由,对此,我们无需愧疚。诚然每种自由都有代价,对于那些闲言碎语,我们也无需理会。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高晓松也在随后以“能力密度”为标尺,对比古今生活,他认为在这个书籍泡沫化的年代,交通的性价比空前提高,不同于“远路难行”而“书籍精贵”的古代。他更建议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去更多的行万里路,更立体的感知生活,再从中选读几本书,会让你有更大的收获。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诞生于互联网平台的《奇葩大会》和《奇葩说》从没停止过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

那些看似宏大的命题,无一不以我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为切入点,让你在生活的细节中,感受真知的快乐。这也是“奇葩”系列节目一贯的特色。

02

不仅如此,这届《奇葩大会》还有了更多的进步——

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其貌不扬的分享者,从生活的平凡里,挖掘出新意:

为心爱的宠物做墓碑的匠人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为个人的情绪做纪录的摄影师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还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

为儿童防性侵提供教育保护的老师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为慰安妇拍纪录片的导演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以及对“另类生活“的展现:

去参加联合国维和事业的女官员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把“默片艺术”生活化的表演者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鲜活的个体去身体力行地践行生活,以至于他们展现的每一种人生色彩都美得独具匠心。

基于生活而又构建生活的“真实”,是我看来《奇葩大会》之所以如此抓人的另一个亮点。

03

关于真实。

在之前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在启发吴岭澜时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感,但丧失了真实。真实就是,你看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赵又廷也在昨晚的分享中说,无所谓特别与否,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别太过分在意自己不开心和不擅长的事,认怂无妨。关键在于,找到你所热爱和珍惜的事物,用十分之一的快乐,去对抗十分之九的烦恼,你会获得幸福。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在去年大火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片尾,甜茶的超神老爸这么安慰自己失恋的儿子: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有过痛苦,才感受得到快乐”

如蔡康永昨天的分享所言,一味的快乐不会让你警醒。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只有品尝过失败、失落、恐惧的人,才能学会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人生的真实,在于悲喜苦乐的交织,而人的真实,在于善恶优缺的掺杂。

“美中不足”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共性。

《奇葩大会》的舞台,让普通人成为明星般耀眼的存在,也让明星们还原为本真的血肉模样。

完美男神赵又廷主动坦白自己的“怂”,博学多识的高晓松虚心的受教于自己内心的“窟窿”,温文尔雅的蔡康永也有生气到变形的时候,还有假正经的马东变着花的念广告拉赞助。

所有的“普通”与“不凡”在这里交汇,展现的是每一个真实的自我。

而每一次对“真实”的感知和接纳,都是一种自我的开拓,它既是我们对自己本真的诚实,也是我们对他人理解的开口。

而理解——关乎尊重、关乎容忍,关乎自由——更关乎你我。

04

1958年,胡适写下著名的《容忍比自由重要》一文。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基本上,人类有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的天性,却也永远生活在一个存在“不同”人类的环境中。

如何面对“不同”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个人的不容忍可能会是一次社交上的不愉快,但一群人的不容忍,可能带来的是一次群体的暴力。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诚然今天的社会在多样性和包容度上有了改善,但对那些“和我们不同”或者“和主流不同”的人们,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个男生有可能因为腼腆或不够强壮被取笑为娘炮,一个女生因为自己独立而被嘲讽成女汉子。

这一切的理解、尊重和容忍的进步,需要时间,也需要练习。

而《奇葩大会》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那么多特别的人,那么多特别的人生,哪怕我们未曾亲身经历,哪怕我们此前闻所未闻,在他们的讲述里,我们都能经由故事,分享他们的感官,最终收获同样的感动。

我们为戏精牡丹那“娘”得理直气壮的傲娇欢笑;为段林希重头再来的勇敢叫好;为刘可乐“我有病”标签下的赤诚潸然泪下……

我们是那么平凡而渺小的个体,固守自己的方寸天地,却被这群所谓的“奇葩”,搅得心海澎湃。在一次次的不经意间,被欢笑化解了陌生,被鼓掌驱散了偏见,被泪水洗礼了麻木……

我们惊喜的发现,哪怕我们不是他们,我们也可以如此,像他们一般,独特、鲜活和开阔。

与其说,是我们在看“奇葩的他们”,不如说,是我们在找“被忽略了的我们”。

面对生活的压抑和打磨,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被触动,被唤醒,被震撼,让我们重温自我的鲜活和本真,这就是《奇葩大会》给我最大的意义。

如同高晓松所言,打动人心的最高层次,是发现自我。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哪怕是最亮的星体,如果不点衬在星河之上,也会闪耀得单调。

感谢每一个,珍贵的你。

-END-

我是雷斯林,我回来了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回复“晚安”可以看到一篇以前写的发不出来的文章

“性瘾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