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特別人類”,不過是你沒察覺到的自己

今天中午迎來《奇葩大會》的收官。

其實我對這季《奇葩大會》得以復播一直倍感珍惜。

尤其在節目的片尾,當馬東把“最特別人類獎”頒發給“你”的時候,作為一個長久以來只在屏幕一端圍觀的路人,突然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溫暖。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最特別的人,是每一個你。

01

這並非沒有先例。

早在2006年,美國《時代週刊》就把一年一度的“年度人物”頒發給了“所有網民”。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信息技術空前緊密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並日益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以至於這個時代的我們,首先逃不開對“人與科技”的探討。

在最後一期節目中,馬東發表了為“手機辯護”的分享。

他認為,我們妖魔化了對手機的沉迷,並且給了以前人際交往許多不切實際的美化。手機延展了我們的社交圈,讓我們能更快捷、自如的和自己想交流的人交流。我們沉迷的,是交流的自由,對此,我們無需愧疚。誠然每種自由都有代價,對於那些閒言碎語,我們也無需理會。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高曉松也在隨後以“能力密度”為標尺,對比古今生活,他認為在這個書籍泡沫化的年代,交通的性價比空前提高,不同於“遠路難行”而“書籍精貴”的古代。他更建議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去更多的行萬里路,更立體的感知生活,再從中選讀幾本書,會讓你有更大的收穫。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誕生於互聯網平臺的《奇葩大會》和《奇葩說》從沒停止過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

那些看似宏大的命題,無一不以我們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為切入點,讓你在生活的細節中,感受真知的快樂。這也是“奇葩”系列節目一貫的特色。

02

不僅如此,這屆《奇葩大會》還有了更多的進步——

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其貌不揚的分享者,從生活的平凡裡,挖掘出新意:

為心愛的寵物做墓碑的匠人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為個人的情緒做紀錄的攝影師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還在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職責:

為兒童防性侵提供教育保護的老師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為慰安婦拍紀錄片的導演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以及對“另類生活“的展現:

去參加聯合國維和事業的女官員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把“默片藝術”生活化的表演者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鮮活的個體去身體力行地踐行生活,以至於他們展現的每一種人生色彩都美得獨具匠心。

基於生活而又構建生活的“真實”,是我看來《奇葩大會》之所以如此抓人的另一個亮點。

03

關於真實。

在之前上映的電影《無問西東》裡,梅貽琦在啟發吳嶺瀾時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感,但喪失了真實。真實就是,你看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趙又廷也在昨晚的分享中說,無所謂特別與否,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別太過分在意自己不開心和不擅長的事,認慫無妨。關鍵在於,找到你所熱愛和珍惜的事物,用十分之一的快樂,去對抗十分之九的煩惱,你會獲得幸福。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在去年大火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片尾,甜茶的超神老爸這麼安慰自己失戀的兒子: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有過痛苦,才感受得到快樂”

如蔡康永昨天的分享所言,一味的快樂不會讓你警醒。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只有品嚐過失敗、失落、恐懼的人,才能學會反思自己的人生,從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人生的真實,在於悲喜苦樂的交織,而人的真實,在於善惡優缺的摻雜。

“美中不足”可能是我們唯一的共性。

《奇葩大會》的舞臺,讓普通人成為明星般耀眼的存在,也讓明星們還原為本真的血肉模樣。

完美男神趙又廷主動坦白自己的“慫”,博學多識的高曉松虛心的受教於自己內心的“窟窿”,溫文爾雅的蔡康永也有生氣到變形的時候,還有假正經的馬東變著花的念廣告拉贊助。

所有的“普通”與“不凡”在這裡交匯,展現的是每一個真實的自我。

而每一次對“真實”的感知和接納,都是一種自我的開拓,它既是我們對自己本真的誠實,也是我們對他人理解的開口。

而理解——關乎尊重、關乎容忍,關乎自由——更關乎你我。

04

1958年,胡適寫下著名的《容忍比自由重要》一文。

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們都可以看見容忍的態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態度……一切對異端的迫害,一切對‘異己’的摧殘,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論的被壓迫,都由於這一點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心理。因為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這是宗教自由史給我們的教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為不容忍的態度是基於‘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成的雅量。

基本上,人類有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在一起的天性,卻也永遠生活在一個存在“不同”人類的環境中。

如何面對“不同”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一個人的不容忍可能會是一次社交上的不愉快,但一群人的不容忍,可能帶來的是一次群體的暴力。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誠然今天的社會在多樣性和包容度上有了改善,但對那些“和我們不同”或者“和主流不同”的人們,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一個男生有可能因為靦腆或不夠強壯被取笑為娘炮,一個女生因為自己獨立而被嘲諷成女漢子。

這一切的理解、尊重和容忍的進步,需要時間,也需要練習。

而《奇葩大會》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那麼多特別的人,那麼多特別的人生,哪怕我們未曾親身經歷,哪怕我們此前聞所未聞,在他們的講述裡,我們都能經由故事,分享他們的感官,最終收穫同樣的感動。

我們為戲精牡丹那“娘”得理直氣壯的傲嬌歡笑;為段林希重頭再來的勇敢叫好;為劉可樂“我有病”標籤下的赤誠潸然淚下……

我們是那麼平凡而渺小的個體,固守自己的方寸天地,卻被這群所謂的“奇葩”,攪得心海澎湃。在一次次的不經意間,被歡笑化解了陌生,被鼓掌驅散了偏見,被淚水洗禮了麻木……

我們驚喜的發現,哪怕我們不是他們,我們也可以如此,像他們一般,獨特、鮮活和開闊。

與其說,是我們在看“奇葩的他們”,不如說,是我們在找“被忽略了的我們”。

面對生活的壓抑和打磨,還能有這樣的機會被觸動,被喚醒,被震撼,讓我們重溫自我的鮮活和本真,這就是《奇葩大會》給我最大的意義。

如同高曉松所言,打動人心的最高層次,是發現自我。

哪有什麼“特別人類”?不過是你沒察覺到的自己。

哪怕是最亮的星體,如果不點襯在星河之上,也會閃耀得單調。

感謝每一個,珍貴的你。

-END-

我是雷斯林,我回來了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哪有什么“特别人类”,不过是你没察觉到的自己

回覆“晚安”可以看到一篇以前寫的發不出來的文章

“性癮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