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始祖朱襄氏的故事(三)

人文始祖朱襄氏的故事(三)

朱襄氏故里一角(資料圖片)

主講人:李樹峰,柘城縣崗王鎮李中口村人,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商丘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商丘市戲劇家協會和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歷任柘城縣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劇目創作組組長等職務,現為柘城縣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創作出版電視連戲劇劇本《文天祥》《歷史的回聲》,歷史文獻《柘城文史博覽》,歷史著作《柘城通史》等書籍,曲藝作品曾榮獲全國群星創作獎、全省群星獎,第二、三、四、五屆河南曲藝牡丹獎等。

5月12日,由柘城縣朱襄文化研究會舉辦的首屆炎帝朱襄氏陵暨朱氏宗親拜祖大典,在大仵鄉朱堌寺村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朱姓宗親、朱姓委員會、北京朱氏宗親聯誼會、河南朱姓委員會、柘城縣朱襄文化研究會等300餘人參拜祭祖。

朱襄氏後裔以“朱”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朱襄氏即為朱姓之始祖,那朱襄氏之“朱”又因何而來?本期,李樹峰把目光聚焦在“朱”字之上,帶領大家探究“朱”從部落圖騰到姓氏、地域的演變,通過還原“朱”字本意,引導大家走進那個完全陌生的上古社會。

部落圖騰“赤心木”

“圖騰”一詞源於印第安人鄂吉布瓦部落的方言“toten”的譯音,其意為“親屬”“標記”,即是他自己親族的化身或象徵。在原始社會末期,每個部族幾乎都有自己的圖騰,而且各有不同。有的是動物,有的是植物或其他無生命物。氏族內往往把圖騰作為祖先或者氏族的保護神來供奉、崇拜和祭祀。圖騰,是原始社會人類的一種普遍信仰。

居住在古柘城的朱襄氏部族,他們所崇拜的圖騰是一種植物——“朱木”又稱“赤心木”。

朱木,是原始社會末期生長在柘城一帶的樹種。《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蓋山之國。有樹,赤皮支幹,青葉,名曰朱木。”據傳,朱木是一種半陰半陽的樹木,適應於在潮溼環境中生存,過多的陽光照射反而會導致死亡。不管它有多粗的樹幹,根鬚都很纖細;不管地下水分有多充足,它吸收的水卻很少。因此這種樹生長很慢,它會生存1000年。由於付出了1000年的努力,死後也不會輕易腐爛。有“千年生,死千年”的說法。也正是這種特性,後來“朱木”從世界上逐步消失了。

據考證,在距今3100年前,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東亞季風格局發生變化,西北季風勢力大大增強。朱地一帶從此進入一個相對乾旱的時期,同時氣溫也變得相對炎熱。大概就是這個時期,生長在朱地的特殊樹種“朱木”慢慢失去其生長的環境而變為稀有樹種,直至消亡。從西周開始,柘城一帶歸屬陳國,更名為“株野”。“株野”之“株”,源於後來文字的逐漸規範,即把所有描述樹木的字加了“木”字偏旁。但這時“朱木”已開始消亡。

清代大文字學家段玉裁說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謂“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識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樹下,“末”字的一指樹上一樣,“朱”字的一指樹中。“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寫作“本”或者“米”,小篆寫作“米”。在現代漢語中,朱字的含義就是“紅色”。在我國最古老的漢語字典《說文解字》中,對“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原來,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義並非紅色,而是指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木。

朱姓的起源

朱。《路史·後紀》記載:“朱襄氏都於朱。”這裡的“朱”地,典籍又寫作“株”,在今河南淮陽縣境內,《續漢書·郡國志》因此有“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的記載。因為淮陽為伏羲故地,所以朱襄氏在這一帶活動有一定的道理。

在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記》卷12中,也記載:“柘城縣,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時陳之株野之地。”與其同時的《路史·前紀》有“朱或作株,劉昭雲:陳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該書中的《國名紀》中,也有“朱襄,《九城志》雲:南京柘城古朱襄氏之邑”。宋代的南京,即為今天的商丘。

明代顧祖輿在他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卷50“柘城縣”條下對柘城的歷史沿革進行了詳盡的考述:“在州東南90裡,東北至寧陵縣87裡,古朱襄氏邑,春秋為陳株野地,戰國時為楚柘邑,漢軒柘縣,屬淮陽國,以邑有柘溝而名。根據以上的考述,柘城縣沿革演變的序列為:朱——株(野)——柘邑——柘縣——柘城縣。其根源為“朱襄故地”。

朱襄氏的事蹟與遺蹟,只有在與柘城相關的志書中反映得最為具體和詳盡。如清雍正《河南通志》記載了“朱襄城,在柘城縣”。如清康熙版《柘城縣誌》中記載了柘城在上古、夏、商時期均稱“朱”,周時歸屬陳國,稱“株野”。

而所有這些歷史記載,都說明柘城與古“朱”有著密切關係,是古代朱人早期的遷徙地或棲息地。

遠古史和圖騰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人類在童年時代盛行各種圖騰崇拜,這些遠古的先民們,往往以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氏族群體的神聖象徵,並認為全體氏族成員都是這種圖騰的後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這種圖騰崇拜的結果。

在採集農業的原始階段,人類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帶。對這些賴以生存的樹木植物,人類本能地產生出各種依戀、親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朱襄氏氏族對他們周圍的赤心木產生了這種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們把這種赤心木叫做朱木,並把它當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神聖的朱木的後裔。於是,朱木便成為這個氏族的族徽和圖騰,這個氏族便把自己稱為“朱氏族”,久而久之,這一習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並得到了周圍其他氏族的普遍認同。於是,作為後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緣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當作氏族的圖騰,把自己的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將他們棲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裡?當我們按照上古史的演進軌跡去探索朱氏族時,發現了文獻所記的最早朱地是古朱襄氏所居的

西南方與朱

大約在三皇末期和五帝時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遷江南,最後徙居、散佈在我國的西南地區。這些朱氏先民南遷之後,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區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這時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稱某個地名,而是泛指整個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區。這種觀念不久便得到了周邊氏族的認同,所以中國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國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遷之後,仍以“朱木”為圖騰神進行崇拜,但已不能尋見北方真正意義上的“朱木”了。於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長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這就是《山海經》中所記西南地區的“朱木”。今天雲貴地區朱姓較多,可能也與此有關。作為朱氏族圖騰的神樹——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獻中仍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當然,圖騰信仰與崇拜,源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因人們面對大自然的現象無法理解而產生。進入父系社會後,圖騰崇拜依然延續。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氏族部落組織的消亡,人們的意識亦早已大大超越一個氏族部落,所以圖騰信仰也便隨之消失。所以在夏、商、週三代立國之後,很難尋找他們原氏族圖騰的蹤跡。

瞭解了人們對氏族圖騰的崇拜,我們就不難理解全國各地的炎帝神農氏塑像為頭生雙角了。但有一點我們一定記清楚,頭生雙角的是炎帝神農氏塑像。而炎帝朱襄氏是一個以“朱木”為圖騰的氏族,千萬不可與炎帝神農氏混為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