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我真的不做金融,我只做技術

“看來這次央媽是來真的了。”

22日午後,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中信集團、螞蟻金服、光大集團、招商局、蘇寧集團等在內的五家機構成為金融控股集團監管首批試點。

早知山雨欲來,沒想到如此疾風驟雨。

京東金融:我真的不做金融,我只做技術

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佈《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限制企業過度投資金融機構”“不符合規定的,逐步加以規範”。

還未到一個月,一場針對金控公司的全面監管已經落地,並將全面展開。

民營金控的“集牌照”遊戲

何為民營金控?業內多認為,當民間資本通過投資、併購等多種方式逐步控制多家、多類型的金融機構,這些動輒市值數千億的金融鉅艦,多被稱為民營金控集團。

而我們最熟知的,莫過於京東金融、螞蟻金服、騰訊金融等金融行業的獨角獸,此外,還有以“明天系”、“安邦系”、“復星系”、“海航系”、“中植系”為代表的大型金控集團。

京東金融:我真的不做金融,我只做技術

金融版圖,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支付、銀行、理財、徵信、保險、基金、券商、小貸等多個細分領域,民營金控已經一步步悄然實現了“集牌照召喚神龍”的遊戲。

再以“明天系”為例,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其持股的金融機構多達44家,其中銀行17家、保險9家、證券8家、信託4家、基金3家、期貨兩家、金融租賃1家。其所控股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合計超過3萬億元,已經相當於我國一家中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

京東金融:我真的不做金融,我只做技術

明天系金融架構

在“明天系”控股的公司中,銀行和保險無疑是其最有價值的金融資產。

“明天系”控股的哈爾濱銀行和包商銀行的總資產已分別突破5300億元及4300億元,規模在全國城商行中排名居前;控股的保險公司為華夏人壽和天安財險,兩者的總資產分別為超過3900億元及3000億元,在全國險企中屬中上水平。

與“明天系”不同的是,“安邦系”在入股金融機構時,似乎對銀行格外偏好。據媒體統計,在“安邦系”持股的14家金融機構中,銀行多達9家。

京東金融:我真的不做金融,我只做技術

安邦系金融架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BATJ這些互聯網巨頭們,很多互聯網領域的企業都對“收集”金融牌照表現出了莫大的興趣。滴滴目前已經擁有了第三方支付、網絡小貸和商業保理三張牌照;小米在持有相同的三種牌照的同時,在民營銀行和保險領域都有佈局。

燙手的山芋:我們真的不做金融!

曾經辛苦打怪集齊的牌照,還沒來得及召喚神龍,轉眼就成了燙手的山芋。

今年以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已經成為了監管部門必須要打贏的戰役。而通過各種手段突破監管限制,關聯交易、監管套利等問題逐漸浮現。

3月份,央行行長易綱在上任之初,就公開表示:少數野蠻生長的金融控股集團存在著風險,抽逃資本、循環注資、虛假注資,以及通過不正當的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比較突出,帶來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傳染風險。

而這些風險已經開始呈現。以“安邦系”為例,據公訴人在法庭上的介紹,共有6名個人投資者用5.6億元的資金,投資於49家號稱總註冊資本達到24億元的企業,再通過層層類似“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動對安邦98%的股權、600多億元的註冊資金和超過19000億元的資產。這些個人股東並未實際出資600多億元現金支撐安邦的運作,而是進行了虛假出資、循環出資。

民營金控巨頭們紛紛開始了“優雅的轉身”。

繼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公開喊話稱京東金融未來只做Tech(技術),不做Fin(金融)之後,又有多家金控集團先後表態。

京東金融:我真的不做金融,我只做技術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

朱光的這番表態,與螞蟻金服如出一轍。手握多張金融牌照的螞蟻金服也曾對外表示:“螞蟻金服目前申領牌照所從事的金融業務,目的並不在金融本身。我們是想通過這些試驗田,去沉澱底層的技術,這些技術也會開放地去幫助金融機構做好Fin。”

2017年年初,螞蟻金服就宣佈將定位於Techfin,而非Fintech,未來只做Tech(技術),幫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同年6月,螞蟻金服CEO井賢棟將公司定位為一個科技公司,而進入金融領域則是“一不小心”。

強監管:提高門檻 列“負面清單”

從目前監管層透露出的信息來看,儘管相關監管細則仍在擬定中,但金控管理辦法的監管大方向已經明確。

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表示,對於金控公司的監管將有三方面側重點:

  • 一是強調資本的真實性、充足性和資本質量
    。他表示,金融是高風險行業,因此就要有足夠的資本來吸收風險。目前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的資本並不真實完整,社會上存在著虛假注資、循環注資的問題;
  • 二是要強調股權結構的透明度。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權結構、實際控制人的狀態應足夠透明,否則會出現違規操作;
  • 三是加強對關聯交易的管理。金融控股集團內部的金融機構之間,或是金控集團的實體企業以及海外企業之間都可能存在關聯交易,要強化關聯交易的管理,在金融機構和控股公司之間,以及和其他實體企業之間建立防火牆制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何提高股權結構的透明度,降低股權結構複雜度,無疑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挑戰。

今年1月和3月,原銀監會、原保監會和證監會分別下發了《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及《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劍指股權監管和股東行為規範,目的在於通過設定嚴格的股東門檻和穿透要求,杜絕突破監管規定的潛在風險。

從內容上來看,三份文件殊途同歸,對包括對股東分類進行資質及持股年限要求、嚴格限制關聯交易、穿透式管理股權結構、限制通過金融產品“曲線”控股、要求入股資金必須為自有資金以及入股同類型金融機構不得超過“兩參一控”等都作出了規制。

其中,對於單個非金融企業實際控制證券、保險公司股權比例規定上,證監會與原保監會都設立了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的標準。此外,證監會給參股資本提出了淨資產1000億元門檻要求,原保監會則要求,若股東不是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註冊資本的三分之一。

《指導意見》也對哪些企業不能成為金融機構控股股東列出了“負面清單”:

脫離主業需要盲目向金融業擴張;風險管控薄弱;進行高槓杆投資;關聯企業眾多、股權關係複雜不透明;關聯交易頻繁且異常;濫用市場壟斷地位或技術優勢開展不正當競爭,操縱市場,擾亂金融秩序。

山雨已來,一場針對金控公司的全面監管正在展開。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