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传媒大眼导读

近些年来,印度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关注现实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的电影,比如这两年热映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印度电影是带着超强的社会话题热度走进全球观众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生活中的。

6月8日,又一部印度电影在我国各大银幕上映。这部名为《厕所英雄》的宝莱坞作品,听起来就有那么一丢丢与众不同的“味道”。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和《摔跤吧,爸爸!》一样,《厕所英雄》也是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大银幕作品。之所以会有这么个怪怪的名字,是因为在印度的农村家庭中普遍没有厕所,所以很多农村妇女不得不在外面如厕。按说印度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已经是全球皆知的一个事实,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女主嫁给男主后发现家里没有厕所,竟因为这事要和男主闹离婚,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厕所革命。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这样离奇的情节,是不是会让很多人瞬间想起不久前成为热门话题的另一部印度电影《护垫侠》?事实上,两部电影在故事情节上确实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且都采用了与好莱坞大片蝙蝠侠、蜘蛛侠同一模式的片名——padman,这就极具趣味性了。

说起《护垫侠》这部同样改编自真实故事的作品,讲述的是一名印度男人在发现本国女性在生理期期间都会被强制隔离,且因为卫生巾的价格过于昂贵,很多女性只能使用无限循环的肮脏的月经带这一现状后,立志要做一些变革来改变女人们的这一尴尬境遇。

为此,他发明了低成本的卫生巾生产机,不仅因此获得了社会贡献奖,也为印度国内的农村经济和卫生观念带来了一场大变革。而影片也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出它的核心理念,即权贵并不会让国家变得更为强大,让女性变得更加独立,反而是女性的自主和独立会反哺于国家,使之变得更为强大。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如果说之前大家对印度电影的了解仅限于阿米尔汗这样的宝莱坞巨星,以及多年不变的招牌式的歌舞表演,那么随着印度电影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球影迷对印度电影的精神内核也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

为什么这些现实题材的印度电影能够屡屡打开国际市场,而我国却始终拍不出这样既叫好又叫座、既关注现实又兼顾娱乐性的同类型电影,甘愿在制造视觉奇观和唯流量是瞻的道路上继续狂奔而去?这恐怕才是大多数中国影迷最为疑惑的问题。

印度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其实并没有太多差异

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可能会觉得,中国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印度女性,毕竟后者在女性社会地位上的低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可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一个错觉而已。

以《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的数据来看,我国女性地位已连续九年呈下降态势,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100位,而印度的排名为第108位,仅比我们落后了8个席位而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再以生活日常来看,中国女性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为男性的1.09倍,且花在家务、照顾家庭等没有报酬的工作上的时间,占劳动总时间的44.6%。与之相比,中国男性的这一劳动时间比例仅为18.9%。

另外,中国女性在受教育机会、经济机会、政治赋权和健康生存状况四项指标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男性。看到这些数据,你可以继续对印度女性所遭遇的不公深感惋惜,可你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现状又该做何感想?还会有什么沾沾自喜的资本吗?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对于那些经常出没在社会新闻论坛上的人来说,很容易发现在很多女性遭受性侵、性骚扰的新闻下面,会有很多蔑视甚至是攻击女性的言论出现。女性在职场的打拼过程中也会因为生育问题、性别问题遭受一系列不公平待遇。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年龄上,女性也总是遭受到歧视的那一方。

印度导演始终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人拍片的一种动力,我们呢?

其实都不用说近几年来女性题材的印度电影有多优秀,单是问一句谁还记得近年来真正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部印度电影是哪个,就足以问住大多数人了。

正是从2009年的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始,以阿米尔汗为首的印度明星们就带着他们的一部部优秀作品不间断地撬动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而这些印度电影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全部都在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映的是印度的教育问题;《我了个神》反映的其实是印度的宗教问题;前不久上映的《小萝莉与猴神大叔》反映的是以巴冲突;还有反映性别歧视和印度女性地位现状的《厕所英雄》、《神秘巨星》和《摔跤吧,爸爸!》。

与中国电影导演们刻意追求视觉奇观,并越来越乐于制造流量大戏的做法有所不同,印度电影导演走的刚好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即每一部电影都要近乎尖刻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以此来引发本国乃至全世界对该问题的关注,进而寻求其进步之道。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作品当然不仅仅是印度才有,欧美电影也历来都是现实题材电影的又一重要战场,哪怕是同在亚洲的日、韩、泰等国,也拍出过像《熔炉》《素媛》《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天才枪手》等震撼人心的现实题材作品。与之相比,中国的影视剧产品不是没有关注社会问题,只是在表现这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在表达创作者三观的时候,往往显得画风过于清奇了而已。

国产影视剧一直在走空喊口号的假女权道路,却疏于对其本质的深入挖掘

至于近些日子最为火爆的女性题材作品,恐怕非《女子图鉴》系列剧集莫属。很明显,这两部剧参照甚至可以说是借鉴的,正是之前曾红极一时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编剧们想要描画出和《东京女子图鉴》一样的北京、上海独立女性的浮世绘,可结果不知道是过于写实,还是偏离了女权主义的本质,总之给人的感觉都显得生硬无比,横看竖看都透着一股子绿茶上位记的怪异味道。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在这两部剧集中,观众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如何靠勤奋和才能混迹职场直至完成个人梦想。剧中的女孩不论在工作、恋爱还是结婚等各个环节上都在依靠男人。工作中巴结男性领导,生活当中逼迫男朋友为自己买下LV包,恋爱时要找有房有车的北京/上海本地男人,结婚时甚至要求在房产证上追加自己的名字。凭良心说,这样的做法确实足够现实,可看过之后除了对女性加固已经根深蒂固的成见外,还有别的什么意义吗?

中国的女权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抛弃义务谈权利,即我什么都不做,但所有男人的好处我都要,这种女权就是大家口中的田园女权,也是最被社会所诟病的一种不够自强自立的思维和做法;而另一种,则空谈义务不谈权利。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已经算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了,居然还被要求能赚钱能买房能养家,洗衣做饭和貌美如花两手抓,请问这是在找菲佣还是女超人?女人能做到如此全面的应对周边事务,那么还要男人来干嘛呢?

事实上,这两种所谓的女权主义都等于是在把中国女性逼上绝路。反映到电影当中,一个好的女性题材作品,就应该深刻的讨论女性在当今社会中如何达到一个生活重心的平衡,如何去面对自身因生理上的劣势带来的不平等,还有就是整个社会要如何去面对这场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潮,而不是一味的打压或追捧。

生活的压力已经足够大了,恳请国产影视剧能够多点有脑子的编剧和导演,别再套路观众们的智商,更不要自欺欺人地继续炮制那些离现实还有十万八千里的无聊作品。

为什么印度反性别歧视电影频出,而国产片却没有丝毫动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