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呢?

除了第一次看《唐山大地震》看過媽媽艱難抉擇的這一段,後來再看時,這一段直接跳過了,作為一個母親,我不敢想象地震中的媽媽遇到這樣的事情時,心中的悲慟和無奈該怎麼形容。

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呢?

在災難面前,人總是那麼的弱小、無能為力。地震中的爸爸,衝進房子裡救孩子,再也沒有出來。就在媽媽以為只剩下自己一人時,兩個孩子尚存的生命氣息給了她新的希望。她多麼希望一雙兒女都能鮮活的站在她面前,給她支撐下去的勇氣。可能,上天總是在給你一片天空的同時,又要關掉一扇窗。

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呢?

媽媽為了能夠給婆家傳宗接代,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求搶險人員都無能為力後,做出了艱難的抉擇,選擇了兒子。她不知道,石板下的女兒,把她的一字一句都聽了進去,刻進了心裡。如果媽媽知道女兒在下面是清醒的,聽到了令她絕望的救弟弟,媽媽的心會要痛死。

有人說,媽媽就是重男輕女。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思想去衡量 一個70年代的母親。在那個年代,媳婦肩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在農村,不生一個男孩會被村裡人唾罵。所以,媽媽選擇了兒子。可是,對女兒,她是一輩子的虧欠。從電影最後,徐帆的那一跪,哽咽道:一句你這些年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找我們。可以看出,30年了,媽媽一直沒有原諒自己。

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呢?

不管選擇的是哪一個,媽媽都註定一輩子活在愧疚中,對另一個女兒(兒子)的虧欠,會令她一輩子都不得安生。這就是人生的無奈,你無處可逃,只有承受。

還好,電影結尾,女兒回來了,對母親的敵意也終於放下了,一家人團聚了。媽媽對女兒的歉疚,能就此放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