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紫禁城在北京這座文化古都裡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

。北京城區從永定門到鐘樓,有一條堪稱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中軸線,在這條7.8公里的傳統中軸線上,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組建築,就是擁有9371間房屋、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故宮古建築群。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正因為如此,故宮被列為最高的保護級別,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但如果說要評選IP界的“網紅”,相信很多人都會投給近幾年無論是旅遊圈還是文創界,都火爆至極的故宮博物院吧。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2016年,故宮再次憑藉一個H5頁面《穿越故宮來看你》成功刷爆朋友圈,明成祖朱棣戴著墨鏡說Rap,自拍加自嗨,後宮妃嬪用VR眼鏡玩遊戲,邊玩邊分享。

緊接著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絡播出後點擊量輕鬆破百萬。幾乎是在不知不覺間,故宮這個我們原本以為去一次看個夠可能就不會再去的傳統博物館,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追捧的“網紅”。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為了配合故宮博物院 90 週年院慶拍攝的,不是什麼大手筆製作,攝製組連導演一共 5 人,連拍帶剪 7 個月,以每集 50 分鐘的長度播出。拍攝條件的拮据、故宮本身的厚重歷史、修復師的日常和觀眾眼中的“匠心”,都匯聚到了這樣一部故宮博物院週年紀錄片裡。

紀錄片講述的是一群文物修復師的故事,不過導演沒有把語境設定在“文物專家”這種嚴肅的調調上,而是增加了類似於修復師們逗貓、打杏子、抽菸、騎著電動車跑來跑去的場景,甚至還有修木器的修復師回中央美院參加同學聚會的段落。

雖然豆瓣主頁評價人數不到 4500 人,但是總分高達 9.5 分——就算算上觀眾給的情懷分,這也算得上是一個相當好的評價。很多人說它“很燃”,考慮到它的鏡頭解說都是那種慢悠悠的節奏,“燃”這個字基本上指的是那些最近被說得很俗的東西:工匠精神,或者說,“匠心”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2018年,故宮博物院展覽將迎來新的提升和改變,以“藝術向新”為目標追求,力求在“文化+”的道路上作出新的嘗試,希望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與感受。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目前,故宮的文物修復有傳統古法與現代修復兩種方式。比如,修復匾額上脫落的玉片、金絲時,需要用傳統黏蠟進行粘合(在傳承方面,故宮目前依然延續傳統師徒制)。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無論現在和未來,都在傳播中華文化、展示國家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故宮博物院每年接待1500萬遊客,開發的文化創意產品達9170多種,其中在2013-2016年期間,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就已累計達1760種。與此同時,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也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10億元,已遠遠超過故宮的門票收入,成為了很多景區和博物館爭相學習效仿的對象。

故宮模式成功背後依託的是故宮資源和品牌IP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是將傳統文化轉化為IP,進而融入現代生活方式轉化為商品以及商業的全新思維。我們能夠看到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播能量還有很大潛力,就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的,把“陽春白雪”的傳統文化變的“喜聞樂見”,讓故宮博物院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文化客廳。

看紀錄片不過癮?沒關係,下個月你就能看到“他在故宮修文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