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时斋戒不忌食肉,只是不吃辛臭蔬菜

说起斋戒,许多人就会想到不吃荤腥、不喝酒,其实古代的斋戒,并不是如此。

比如颜回问孔子说:“回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可以谓斋乎?”就是说我几个月都不喝酒不吃肉,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才持斋呢?而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子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孔子说,你这只是祭祀的斋戒,而不是“心斋”。

先秦之时斋戒不忌食肉,只是不吃辛臭蔬菜

可见,祭祀之斋要求的就是不饮酒、不食荤。

但是这里所说的“不茹荤”并不一定是不吃肉,因为古代人所谓的“荤”,是指葱、蒜等辛臭的蔬菜,即“菜之有辛臭者”,斋戒的时候就要忌口这种“荤”,《论语》中说“斋必变食”,就是指斋戒时不能吃平常吃的食物,而葱、蒜等都是平常吃的蔬菜,这时候就不能吃了,所以不是指的肉类,“不饮酒,不茹荤”。

先秦之时斋戒不忌食肉,只是不吃辛臭蔬菜

古代人只有在忌日和居丧期间不喝酒、不吃肉。

《礼记·丧大记》规定:“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

《礼记·檀弓》:“丧有疾食肉饮酒。”居丧期间有疾病者,才能吃肉喝酒,如果没有病,自然就忌“食肉饮酒”了。

《荀子》载:“端衣玄裳,冕而垂轩,则志不在于食焄;斩衰菅菲,杖而歠粥,则志不在酒肉。”

“端衣玄裳”就是祭祀的礼服也就是斋服,“焄”就是“荤”,也就是辛臭的蔬菜,“斩衰”是服丧,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斋服则不食荤,居丧则不食酒肉”,而“荤”与“酒肉”同列,可见荤不是酒肉,也就是说斋戒只忌“荤”而不忌“酒肉”。

先秦之时斋戒不忌食肉,只是不吃辛臭蔬菜

只是后来,酒肉与辛臭蔬菜混而为一,通称为“荤”,于是斋戒时就忌酒肉了。

唐代白居易《闰九日》诗称:“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已经将酒肉作为斋戒的忌食了。可见,唐时斋戒已经禁酒肉了。

先秦之时斋戒不忌食肉,只是不吃辛臭蔬菜

《汉书·王莽传》称王莽“每逢水旱,莽辄素食”。于是太后亲自下诏劝王莽吃肉:“今秋幸熟,公宜以时食肉。”这时候肉已经和素对比,即肉已经是“荤”食了,莫非是汉代斋戒已经忌食肉了。

至于后代肉之同“荤”,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可能是起于司马迁《史记》,《史记》中将“獯粥”记作“荤粥”,后人遂以辛菜之“荤”与血肉之“獯”混而为一,忌“荤”也就变成了忌酒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