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创下近8年新高。这将近千万的高考大军,此时正在面临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高考,到底是一个怎样般的存在?今天安利的这部央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它就是被称作“史上最恐怖纪录片”——《高考》,豆瓣9.0。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影片的前两集的震撼最大,这两集分上下部讲述了毛坦厂中学的生活。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这是安徽的一所复读生学校,有万余学生,号称“超级中学”,是当地的唯一经济支柱。

家境贫寒的考生和陪读家长们蜗居在这里,忍受着被形容为地狱的高压生活——对于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复读生来说,他们的心理负担比应届生更大。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其实说实话,一打开这个纪录片,那种寒毛倒立的紧张感就扑面而来,从片头那个倒计时开始,然后传出“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三战士们紧急行动起来,决战高考”,然后是万人的誓师,其可怕程度,不亚于真正要上战场的前线士兵们。

就在这种气氛下,一二集关注的内容与这个片头实在是太贴合不过。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看到一个班里面坐着的密密码码的人,很好奇,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怎么看得到黑板上的字,曾经以为自己学校30个班算多了,结果人家一个年级是六七十,七八十个班,着实让人咋舌。

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现在程老师面前的那一张叫作“触目惊心,警钟长鸣”的单子,那是所谓的退步榜。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总之,整个两集看下来,镇里面到处是庙宇和求神的家长,家长们过来陪读可是孩子吃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基本上在里面已经泯灭了所谓的青春个性,与其说是生活,不如说就是一个个的符号与分数,甚至要为此付出健康、身体的代价。

但是这能怪谁呢,片头已经说明白了,这是复读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又一年,青春不能再失败一次,学区房是差不多一两万一年,还得包括家长辞工过来陪读的费用,就更别提青春的流逝,他们就已经幻化成了为了考高分的机器,要不然他们来这里干嘛。

只是有的家长也会感慨,后悔把他搞到这里来了,把他搞到这里,把孩子压成这个样子,它管得孩子逼得不像人样子了,我孩子是多么活泼的孩子。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然而,节目的最后,高考前夕,在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绝望抵达顶点时,全校学生为了祈福而集体放飞孔明灯。

夜空中千万粒光芒缓缓升腾,伴随着学生们的嘶叫,伴随着背景音乐伤感的吟唱……这一幕将所有的绝望都融化在了深邃的空虚之中。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之后的四集则分散介绍了国内形形色色的高考生们各自迥异的生活状况,有公益学校的民工子弟,有赤贫山区的孤儿,有出国留学的弄潮儿,另外还介绍了做出创新教学模式的校长们。

神州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似乎被浓缩在了这短短的一瞥里,一览无余。

在这众生相中,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决心,但我更看到了命运本身的差异——贫富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

所有这些差异最终都汇集到一个差异上——出身的差异。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虽然影片没有花任何笔墨渲染这种差异,可它自然而然地从平淡白描的故事里流露出来,让人心惊肉跳。与此同时,另一种差异,个性的差异被遗忘了。

个人的选择,个人的性情,个人的思想,这些应当属于一个最宝贵的价值,在影片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豆瓣9.0,这是央视最写实的纪录片了

美丽的萌动只一瞬间,便隐没在沉沉的黑暗中了。黑暗中终于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孔明灯,在夜空里缓缓升腾,像星星点点的希望,那样真实,又那样虚幻,似乎点亮了千千万万颗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