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让学校博物馆成为课程育人新基地——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全文共3544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历代师生校友共同创造、记录与发展的记忆,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该如何充分挖掘、整理校史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如何用厚重的校史和优秀的文化实施教育活动,以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和校友,并且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动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有校史馆。2012年,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史文化对师生的凝聚、规范、激励作用,学校将校史馆改造成博物馆,突出师生活动主题,征集、研究、典藏、陈列、展出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故事和事迹,积淀、提炼、传承十一学校优秀文化。在学校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十一学校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利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初步形成了活动体验课程、文化陶冶课程、励志课程、校友课程等,探索了一条中小学利用学校博物馆进行课程建设、创新育人方式的新路径。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师生共建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让学生在校史研究中感悟与提升

建设学校博物馆,开发博物馆课程,首先要关注文物收藏和文化传播。十一学校建校以来的大量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音频、视频等的搜集整理展示任务,主要靠学生团队来承担。为此,学校组建了学生“收藏十一”团队、文物整理团队、博物馆解说团队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博知识,受到有形和无形的教育。

1. 文物搜集

“收藏十一”学生团队从每位教师那里搜集他们自己认为值得被收藏的物品,如教案、著作、教具、给学生的留言、师生交往故事、师生合影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物件,每年一件;收集学生和校友的物品,如发言稿、仪式串词、手工制品、绘画、书法等;收集校长的珍贵物品,如校长给学生的卡片(贺卡、道歉卡)、校长给学生的签名赠书、校长的手稿、校长办公室的钥匙(校长办公室对某些学生社团开放,社团成员拥有校长办公室的钥匙,可以随时进出)等。

每年6月之前,相关人员就开始和初三、高三年级及国际部高三年级负责人商量搜集毕业生的文物,力争做到每个学生离校之前都要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至少一件物品捐赠给学校,如签名的教材、笔记、文具、试卷等。如果物品过于珍贵,那么博物馆会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复制,收藏复制品。

十一学校有数百名离退休教师,还有一批健在的建校元老。他们情系学校,乐意把自己珍藏的与校史相关的文物捐赠给学校。这些文物涉及学校60年以上的历史,非常珍贵。

迄今,学校博物馆共搜集文物3000余件。在文物征集过程中,“收藏十一”学生团队需要对各种物件进行甄别,选择出符合学校文化价值的物品。这个筛选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学校文化的体验过程。

2. 文物整理

搜集来的大量文物需要整理、陈列、展示。为了锻炼学生,学校招募来自初二到高二的学生,组成学校博物馆馆长助理团队,和相关教师一起研究,对固态性的文物进行科学整理。由于学习和社团活动较忙,他们主要利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把各种文物登记、拍照、做成二维码,分门别类储藏、陈列。

在整理文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感受到文物本身的魅力,还积累了一定的文博知识。

3. 校史研究

研究团队根据博物馆掌握的资料,召集老教师、老校友举办座谈会,发现与当前学校主流文化价值相一致的人物或事件,深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整理成文。研究团队每个月至少形成一篇“博物馆‘谈古论今’”系列中的文章,至今已撰写《北京十一学校建校缘起》《一门独特的德育课程—将帅语林碑》《她的音乐像一束光环》《学校第一位特级教师杨鹤龄》等几十篇挖掘校史文化的文章。这些材料通过校园网发布,让师生感受到学校优秀文化的魅力。

学生可以利用博物馆的校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学生博物馆助理团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见证人等途径,利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十一学校校舍变化研究。研究展示了学校从最初建校时朴素古雅的红色平房,到本世纪初前后设计新颖的现代高楼,再到现在美观实用又融入了建校之初建筑元素的校舍,充分展现了学校所处的年代、历史背景及文化底蕴。这种校史研究分享,也是对师生进行了一次直观的校史教育。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动态呈现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让师生在文化互动中陶冶与积淀

十一学校博物馆不仅具备师生物品陈列和保护、学校发展历程记录等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了育人作用。学校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变参观、考察、欣赏,为建设、互动、启迪,通过挖掘校史中的文脉传承和人文积淀,让一批又一批教师、一届又一届学子得到陶冶、励志。

1. 全面开放博物馆

十一学校博物馆有两个大型的展厅和几个展室,有数十个展柜和众多文物。博物馆在工作日全天对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和校友开放,根据需要,周六日或假期也可以开放。博物馆设有触摸电脑,方便个体查阅文本、照片、视频等资料,全校师生可随时畅游校史文化的海洋。对三人以上团队,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讲解员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组成。学生讲解志愿者需要对馆藏图片、文字、实物等进行详细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 把博物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每年暑期开学前后都是学校博物馆最为繁忙的时候。十一学校把博物馆作为初一、高一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基地。新生在正式入校学习之前,先通过博物馆了解学校的历史。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触摸学校的历史与辉煌,对能够在这里学习成长充满了自豪感与使命感。

此外,博物馆与思想品德等学科合作,在教学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文化。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感受文化建筑、文化景观,在博物馆里则可以感受文化故事、历史痕迹。身边文化的可看、可听、可触摸,使抽象的文化立时丰满起来。

3. 多种途径传播校史文化

十一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专门开辟博物馆专用橱窗,直接展示校史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利用校园网,每月推送一篇“博物馆‘谈古论今’”和两篇“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专题文章,成为师生定期享用的精神食粮。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展现校友风采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将教育故事、校史文物、杰出校友的学习生活经历等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感受、同化、追求,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由此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逐渐完善,使学校博物馆充分发挥规范人、凝聚人、鼓舞教育人的作用。

北京市十一学校博物馆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1. 建设学子档案

十一学校把“志远意诚、思方行圆”作为学生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校园里生长出自己的想法,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大批有想法、有显著成绩的优秀校友和在校学生。博物馆建设“学校因你们而改变”校友和在校学生档案。这些校友和在校学生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对学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 讲述师生成长故事

3. 链接校友社会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