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抱團養老”好不好?

還記得一年前,浙江杭州餘杭79歲的朱榮林和74歲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家位於餘杭的別墅“抱團養老”的事嗎?

如今過去一年了,他們中有人離開有人補進,“抱團”的人數從最初的4對,變成如今的13人。這些“抱團養老”的老年朋友在試驗了一年後,有什麼心得感受呢?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老人們“抱團養老”的別墅

“抱團養老”的生活

老人們“抱團養老”的地方在浙江杭州餘杭港東村,這是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竹林鬱郁,家家都是院落別墅,平整的水泥小路通到每戶人家門前。

朱榮林家的別墅是三層淺黃色小樓,建於2010年,造價200多萬,面積約500多平方米。院子內部種滿綠植,鋪著石板小路,前面有一方魚塘,後面是半畝小菜園。

別墅中,7戶13人分佈在1到3樓,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衛生間,這也是讓入住者最滿意的地方之一。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朱榮林是召集人,他對現在的狀態比較滿意。

同住的俞阿姨最滿意的是這裡的環境:“我就喜歡農村的田園風光,我們老頭知道,就隨我來了。”

她說自己在這裡的生活很閒散:早上6點起床,整理下房間,下午搓搓麻將,晚飯後在院子裡溜溜圈,看看電視,就準備睡覺。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大家一住進來就起草了一份《結伴養老協議》,值日就是協議中定下的規矩之一。每個家庭輪值一天,包括給大家準備早餐、買菜、洗菜,以及洗碗等。

協議中還詳細制定了大家的值勤和伙食標準:

“打掃衛生的一週兩次,每月1200元,廚師燒兩餐每月2000元,還有一個修剪草木的師傅每月2000元。”

朱榮林解釋:“每戶滿打滿算,一個月3000元的費用足夠了。”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王荷花老人在洗碗

當然,這些都不是那麼嚴苛,不值日的人,願意的話,也會上去搭把手。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老人有空就打麻將

當然,“抱團養老”並不是只有大家看到的那樣和諧美好,時間久了,自然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微妙的煩惱

一群本不相識的人突然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細節都需要磨合。

水電煤、生活費都是AA,但怎麼AA法,經歷了一步步的改進。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每天的賬單

可其他瑣碎的問題還是很多:

村子附近的小菜場,距離近但品種少,遠處的菜場品種豐富但需要坐公交,路費如何報銷?

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條短褲,赤膊躺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如何協調?

吃飯時,有些“好菜”一會就被搶光了,有時,來遲的人壓根吃不上菜,如何解決?

對於召集者朱榮林來說,令他頭疼的是,因為人多用電量大,只能按照階梯電價最高檔付費,他想知道能否有一些優惠政策?

而對於嚮往這種“抱團養老”模式的老人而言,還有更多的問題待解:

養老院太壓抑、自己在家又太無聊、“抱團養老”的人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然而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哪有那麼容易?

當然,正因為問題多多,先驅者的探索才更有意義。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只有一個子女,並且年輕人壓力也大。目前對於養老,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

北京電視臺做過一個調查——您會去哪兒養老?而大部分老年人都認為抱團養老是最理想的晚年生活。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抱團養老的好處:

一、減少孤獨,一起養老。老人們興趣愛好相同,形成互助養老小團體,這種鬆散的群體結構讓彼此之間更融洽,免去了尷尬和約束,也增添了家人陪伴式的樂趣。

二、廣結天下,結交好友。老人們年齡相仿,可以共同分享人生閱歷和感興趣的話題,彼此安慰。

三、互相照顧,搭伴生活。“空巢老人”最擔憂的莫過於生病無人知曉,而老人們每天的聚會和互相關照,填補了子女不在身邊乏人看護的空白。

四、嘗特色美味,一飽口福。自然氣候、地理環境、人文歷史都不同,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小吃、特色菜餚。我們就能品嚐到那些在家裡根本吃不到的美食,人以食為天,在異國他鄉一飽口福,美哉!

還記得這十幾個“抱團養老”的老人嗎?一年後,他們的生活竟然……

不管是去養老院養老,還是抱團養老,有好處,也都有現實的困難。那麼對於如何養老,退休圈的朋友有什麼想法或建議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並傳給同齡的朋友看看,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期待未來能有更好的養老模式,讓所有老年人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