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廢汽車行業佇立產業風口 回收拆解鏈條亟待規範

報廢汽車行業佇立產業風口 回收拆解鏈條亟待規範

近日,修訂版《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即將落地的消息頗受關注。根據最新消息,新版《管理辦法》主要在報廢車企業資質許可制度、報廢車零部件的未來走向及報廢車計價規定三方面做出了修改。

中國環保在線認為,利好政策送來東風,汽車報廢行業有望站上產業風口。該辦法將促進更多報廢汽車迴歸正規拆解渠道,引導報廢車行業走向有序化、規範化、市場化的發展模式,推動報廢汽車拆解走入正軌,求根治本。

作為世界上汽車產銷量第一大國和社會保有量第二大國,截至2017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2.17億輛。有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報廢汽車數量預計達907萬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報廢汽車數量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整體汽車報廢率仍較低。

儘管國家已有相關規定,受利益驅使,不少車主、車販子鋌而走險,使汽車老了還“不得善終”。根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報廢車分會的數據顯示,按照2015年到2017年回收數據來看,流入到正規報廢汽車拆解廠的報廢汽車,佔比不到30%。

合法拆解的汽車遠遠少於報廢的車輛,正規回收企業“吃不飽”,那麼廢舊汽車究竟流向了哪裡?據業內人士透露,非法回收的待報廢車主要有三個流向:一、直接被“套牌”轉賣到了農村、偏遠山區;二、被非法拆解之後部分零部件流入汽配交易市場;三、進入拼裝市場,進行改裝後重新上路。

另外,部分報廢汽車還淪為了“殭屍車”,這些車輛佔用車位、影響城市公共資源供給和公共秩序,成為城市的管理難題。基於此,業內普遍認為,要減少甚至消除報廢汽車“報而不廢”、流入黑市現象,需要重構利益格局。

一方面,要提高車輛正規報廢的回收率,需要破除報廢的“雞肋之困”,避免報廢車輛不如賣廢鐵的困局。從責任層面強化車輛所有人履行資源回收利用的責任,運用更有形的約束槓桿,如對銷售和購置機動車輛徵收全壽命期後的回收押金,報廢后才能變現,將責任金額化。

另一方面,加大對正規拆解企業的財政補貼,以更大動力做好報廢汽車的回收工作。當然,在提高補貼之時,還要扶持一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服務更加精細規範,以終結正規拆解企業小、散、亂、差的局面。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報廢汽車行業亟待建立相關產業標準體系,破解政策門檻高、有資質企業少、遠離金融市場、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不足等老問題。同時,建立相關產業標準體系和更加完善的汽車回收產業鏈,從而實現精細化拆解、資源循環利用。

我們相信,隨著政策標準的不斷完善,今後車主有望得到更多實惠,更多報廢汽車將回歸正規拆解渠道,也有利於推動汽車後市場精細化、規範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