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梨园里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张派艺术创立人张惠云

燕赵大地梨园里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张派艺术创立人张惠云

1

河北梆子的特点是高亢激昂、悲壮有力兼具迂回婉转,善于表现大悲大喜的剧情和人物特点,是河北、山东、北京、天津一带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形式。

提到河北梆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张惠云老师有力而又美丽的“金牌调、银牌宣”唱腔!可以说张惠云是河北梆子青衣泰斗级人物,称她为河北梆子皇太后不足为过。如今年近八旬的张惠云老师仍然坚守在戏曲传承的战线上,传播和传承河北梆子艺术。

最让人感动的是,张惠云老师在河北电视台绝对有戏节目现场说:“只要大家喜欢河北梆子,爱唱河北梆子,找我,我愿意教大家,分文不取,全部义务教大家!”听了这些,现场观众感动的流出了眼泪。这才是一位艺术大师的风格和风范,她为河北梆子文化树立了一道传承的艺术标杆!

燕赵大地梨园里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张派艺术创立人张惠云

2

张惠云老师的艺术特点

河北梆子是一个非常讲究唱功、声乐艺术比较传统的剧种,特别是旦角行当体现的最明显。旦角演员不仅仅要会唱戏,还必须要懂得运用一些声乐艺术,塑造人物,修饰声音,表现人物。张惠云老师在演唱河北梆子的时候,不仅仅字音清晰,行腔圆熟,风格独特,同时对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发声技巧,掌握的非常精妙!张惠云老师表演艺术特色是大嗓用腔,也就是大口梆子腔,这当然是与张惠云老师的好嗓子分不开的。这也是一般演员学不来的。张惠云老师的好嗓子可以说空前绝后,高音亮而不噪,低音稳而不沉,音质极佳。也正是因为张惠云老师没有嗓子上的限制,才能完全放得开运用自己的好嗓子的特点来塑造人物、设计唱腔,因此才有了《洪湖赤卫队》那跳跃八度的高难唱腔,才有了《陈三两》那催人泪下的大拖腔,才有了那鹤唳九霄的“金牌调来银牌宣”……

她在《夜宿花亭》中,从第一个字第一个音唱起,衔接自然,操作自如。特别善于表现人物激情的时候纵声一放,用宽厚结实的嗓音表现人物此时的心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张惠云老师对京剧、评剧、豫剧乃至声乐都有很精深的研究,吸取了兄弟姐妹的艺术精髓!

燕赵大地梨园里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张派艺术创立人张惠云

1

张派艺术精华

这里只提一下张惠云老师对鼻音的运用。张派的鼻音运用真是出神入化,除了按照每个鼻音字的发音部位控制发声以外,还将一些本来不是鼻音的字也用鼻音处理,突出高腔亮、脆、甜润,低腔稳、柔、纯厚的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张惠云老师的唱腔很难学,第一嗓子不行,没有好嗓子就很难唱出张派的味道来,一听就不像,我想每个张派戏迷都深有体会;第二张派唱腔突出大嗓行腔,行腔特色、咬字发声技巧和人物塑造方法都是和唱腔结合起来的,如果我们体会不到大嗓行腔的诸多迷人之处,自然对唱腔的内涵就体会不深甚至体会不到了,因此张惠云老师的戏就更加难学,那些优美动听的唱段对戏迷来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张惠云老师发展的大嗓行腔特色被很多中青年演员学习和继承下来了,因此现在河北派的很多唱段大都慷慨激昂、荡气回肠。

“既要保持河北梆子的原汁原味,又要优美动听。”这是她不断对唱腔改革的目标。张惠云只念过两年小学,更不识谱,却有着很好的感受力。散场之后、开演之前、休息时刻,她的脑子从没闲过,一直在琢磨着老百姓的喜好,一腔一调、一板一眼,反复试验,怎样才能唱得更好听,怎样才能更悦耳,加上什么动作才能更符合人物性格,才更美。一有想法,就与设计者和琴师赵二宝磋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让人感动的还有很多瞬间:张惠云老师很接地气,经常去寻常百姓中间唱戏,教戏,和百姓们打成一片,从来没有架子,也不特殊,和蔼可亲!

张惠云老师在生活里很低调,虽然荣誉无数,虽然头衔很多,虽然已是艺术流派创立人,她让然保持着和蔼可亲,耐心细致的特点!

燕赵大地梨园里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张派艺术创立人张惠云

1

艺术修炼瞬间

张惠云的 演唱无可挑剔,就是最爱挑剔、最不易动情的戏曲行家和梆子鉴赏者,也不能挑她演唱的一点毛病,可以说是完美的。听完她的唱,看完她的表演,最挑剔的业内行家都会不自由地为她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