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的正道是什麼?兩個關係擺對了,就能生財有道,心想事成

賺錢的正道是什麼?兩個關係擺對了,就能生財有道,心想事成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禮記•大學》

《禮記•大學》教了我們生財之道。儒家不是不講賺錢,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賺錢的正道是什麼。我們講“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後關係擺對了,就接近道了。

那麼我們要先做什麼呢?“君子先慎乎德”,首先要在德性修養上下工夫。也就是說,只要你不這樣做,就不是君子。不是君子就怎麼樣呢?就不會心想事成。因為君子的“君”是主宰的意思,君子就是能主宰自己的人,所以君子一定能心想事成。心想而事不成,說明你想了不該想的,那就不是君子之道。種善因得善果,你只要在因上去求,沒有求不到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有差錯都在於我們求錯了。

怎麼樣才能心想事成呢?一定要“先慎乎德”, 因為“有德,此有人”。你有德行了,就會擁有人緣,就會贏得人心,這是自自然然的事。“有人,此有土”,你贏得了人,就會有土地。古時候地廣人稀,有人就能夠開疆拓土。當然,這句話是當時說的,現在不同了,沒有閒置的荒地了,所以就不能硬搬這個說法。

我們學經典關鍵是掌握意思,不要卡在文字裡,不能讀死書。現在是市場經濟時期,所以這個“土”要換一個說法,是指市場。有人就會有市場。現在不是說誰佔有土地誰就行,而是誰佔有市場誰就行。要有市場,首先要贏得人心。有信譽就贏得人心,就贏得市場,這是自自然然的。

“有土,此有財”,贏得了市場,自然就會擁有財富。“有財,此有用”,有了財富,人力物力就都有了。最後一句是總結:“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就是《大學》教給我們的生財之道,亙古不變。

有人硬是在文字上面穿鑿附會,說我們中國人重德輕利,在利益面前都是傻傻的,所以很窮酸;人家外國人講利益,所以活得很滋潤。完全是錯解。德本財末,這本末二字是一個先後的關係、因果的關係。本是根本,末是枝末,沒有根本哪來枝末呢?只要把根本培植好了,自自然然就枝繁葉茂。一個國家要想富裕,其實很容易,以德治國就行了。以德治國,老百姓的積極性自自然然就很高,而且還不會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惡性地發展。發財之道就是這樣。

企業是追逐利潤的,同樣也要“先慎乎德”。香港首富李嘉誠當年起家的時候就是用這一套,證明《大學》所講的真實不虛。當年李嘉誠做塑料花生意,有一段時間國際上原材料漲價,其他商家趁機哄抬物價。因為他們壟斷了原材料,許多中小型塑料製品企業陷入了困境。李嘉誠不像其他商家,他跟那些中小企業聯繫,將這些零散用戶整合起來,要知道,那些中小企業不可能直接跟外商談判的,所以就由李嘉誠出面去談價格。於是他們渡過了難關。那些客戶自然是非常感恩,以後他們是誰的忠實客戶呢?當然是李嘉誠的。由此可見,只要先慎乎德,其他的利益自然就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