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說起理財,大家很自然就會想起存款、基金、信託、股票這些金融工具,而對於保險,原本只要管好風險保障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後來也開始做理財呢?所謂“理財型”保險究竟長什麼樣?作為精算師,如何來看待這些產品?是否有投資的價值?今天我跟大家來說一下。

一、為什麼會出現“理財型”保險

理財型保險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00年,從引進國內起,就快速佔領了中國人身險市場規模保費的半壁江山,雖然這離不開保險公司的賣力吆喝,但究其根本,還離不開以下兩個原因:

消費者需求

理財保險熱,核心原因在於國內消費者實實在在的需求,特別是近幾年,國內並不“太平”,銀行利率低、貨幣高速貶值,房價太高,資本市場波動又太頻繁。不靜好的年代,催生了消費者內心對儲蓄保值的渴望,這在保險消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保險有保障還能理財,正中投保人的“要害”。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政策鬆綁

用保險理財,通俗來講,無非是保險公司用大家的保費去投資,賺了分給大家。保險作為企業負債率最高的行業之一,相當於保險公司大部分資產都是向“保戶”借回來的,加上人身險合同都有剛性兌付性質,因此險資運作的首要原則是安全。

所以,長期以來保監會對於保險公司資金的投資的管理可謂是小心翼翼,過去險資主要投資方向在固收類的債券和現金存款。這樣的限制難免會影響投資效率,讓理財型保險,在面對其他類型理財產品時,失掉了競爭力。

因此,在2014年的時候,保監會陸續出臺了各項鬆綁政策,放寬了險資投資的限制。股票、不動產等投資比例更寬了,增值的空間更大了,投資效率也就會更可觀點。但對於可投資品種和償付能力,還是設有底線的,畢竟這關係的萬千保戶的切身利益。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保監政策的鬆綁,為理財型保險的發展又推了一把,但也有人質疑,是不是國內政策束縛了該類型產品的理財效率,其實並不是這樣。即使少了險資投資的限制, 保險公司自身的投資效率也不能稱得上“出類拔萃”。

在發達國家,類似的投資限制很少,但對於保險公司,險資必須先保證安全,其次才能考慮收益率。所以,長期來看,險資投資風格都是偏穩健和保守的,平均年化投資收益率在4%-6%之間,而且每年回報率之間的波動幅度也不會很大。

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境內外保險巨頭的財報信息得到驗證:

1. 2016年三家保險公司投資資產配置比例比較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2. 2012年至2016三家保險公司綜合投資回報率比較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從險資的運用效率看,無論是目前受限制比較多的內地保險巨頭,還是坐擁全球資產配資優勢的友邦集團,5年平均收益率都在4.5%-5.5%之間,並沒有拉開明顯的差距

從險資的配置策略看,三家公司都比較保守,固收類和現金流資產的配置合計都超過80%。

國壽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遠高於友邦,相應地友邦在不動產上的投資比例也遠超國壽,平安介於兩者之間。

綜上所述,保險對資金安全性的高要求,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理財型保險的理財功能,理智分析,無論在國內外,都會出現類似情況。所以整體來講,理財型保險的收益率不會太高,更適合想要保守、穩健投資的消費者。或者說只適合作為你的投資組合中“低風險投資”的一種選擇。

認清楚這點之後,我們下面具體看下,不同類別的理財型保險,常見“套路”是怎樣的,又有哪些值得關注、值得買呢?

二、“理財型”保險分類

關於“理財型”保險的分類,市場上說法很多,我認為可以簡單劃出三類:分紅型人壽保險、萬能型人壽保險、投資連結型人壽保險。

注意:上述三類理財型保險的“理財收益”都是非保證的,投連險甚至可以出現負收益,保險公司有權按照保險業務實際經營情況進行合理分配。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分紅險

1. 模式

分紅險跟傳統型保險一樣,採用確定的預定利率,將未來每年可能賠付的死亡和生存保險金貼現回來,並分攤到一個固定交費期內,計算出每年需支付的保費。

2. 特點

有區別的地方在於,分紅險的投保人每年還可以從保險公司那裡領取“利差”和其他差收益,其利差是絕對大頭,可以簡單理解為以現金價值為基礎,計算實際利率超過預定利率的額外利息收入,即【(實際分紅利率 - 預定利率)× 現金價值】。 保單紅利既可以轉換為原保險的保額增加保障,也可以作為本金留存保險公司累積生息,隨時領取。

萬能險

1. 模式

萬能險可以理解為“投資+保障”的雙賬戶組合投保人把錢(合同里約定的年交保費)投入投資賬戶,在被扣除一筆手續費

以後,剩下的餘額完全由保險公司集合運作,按月結算“利息”。另外,為了維持各種保障(死亡、重疾等)持續有效,保險公司每月從投資賬戶餘額扣除“風險保費”進入保障賬戶,相當於投保人逐年購買一份按月交費的1年期“保證續保”保險

2. 特點

a. “風險保費”會隨著被保險人年齡上升而上升

b. 允許投保人按需增減保額、按需向投資賬戶存錢,按需部分領取投資賬戶價值;

c. 設有最低保證結算利率,相當於賺多過保底利率的投資收益時,保險公司和我們一起分,賺少過時,保險公司也承諾貼錢補足。

投連險

1. 模式

從賬戶管理模式和靈活性來講,投連險和萬能險是基本類似。

2. 特點

a. 投資賬戶按照投資策略的風險級別分成高、中、低三類我們可以按投資偏好選擇

b. 不設保底結算利率,投資賬戶甚至可以出現虧損

c. 投資賬戶的價值按照類似基金的結算方式每天公佈,等於“總投資單位 × 每單位價值”。

總體而言,投連險比萬能險更靈活、也更激進。

三、我怎麼看“理財型”保險

如果你用過保乎筆記的好險推薦功能,會發現本文提及的幾類“理財型”保險都沒有被我所推薦過。於是,也有很多人也問我:這些產品是否不好啊?我買了是否就是被坑了啊?下面我從大家的日常提問中整理一些我對“理財型”保險的看法。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分紅險

關於分紅險,最常見的產品是兩全保險(分紅型),提供固定頻率的生存金返還,死亡和滿期生存均賠付保額。這種保險即可以包裝成孩子教育金保險,也可以結合附加提前給付重疾險,包裝成“通過保單分紅讓保額長大”的重疾組合產品。

1. 教育金保險

關於教育金保險,最大的問題在於:保險分紅水平無法跟上國內高教育通脹。教育金保險往往只能幫助家長強制儲蓄,實現一個低效率、低風險、而且低流動性的儲蓄計劃。為什麼是“低流動性”,如果過早退保,收益率可能甚至不如你存銀行定期。

所以,做孩子的教育金儲備,教育金保險只能作為投資組合中低風險資產的一類,而不是教育金投資的全部。

2. 能分紅的重疾組合產品

這類產品在國內通常是“主險壽險能分紅 + 附加重疾組合”,其最大的問題在於保費過於高昂貴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無法滿足成年人投保後的20-30年間(作為家庭頂樑柱期間)對充足保額的需求。因為對比非分紅的重疾險產品,這類產品的保費更高,在投入相同保費的情況下能購買的保額更低,只能通過後期的不保證的保單分紅,累積足夠高的賬戶價值或者轉換成足夠高的“交清增額保額”,填補與非分紅型重疾險的保額差異。

所以,如果你非常看重分紅型保險的儲蓄功能,那麼建議維阿配置一份定期重疾險或者定期壽險,彌補投保初期保額的不足。

萬能險

關於萬能險,目前我遇到最多的提問是這種類型的產品:提供強保障功能的萬能險組合,主險是終身壽險(萬能險),附加提前給付重疾險這類產品最大的問題在於投保時機的選擇和做好保額調整。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上面我已經介紹了萬能險的運作模式,為了保證保障功能的持續有效,投資賬戶的餘額必須能持續支持逐年遞增的風險保費的扣取。

可萬一過了繳費期,會不會出現賬戶餘額不足、需要再次補繳保費的情況嗎?其實,這非常取決於萬能險賬戶價值的累積增值效率,如果效率不佳,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此瞭解投保時機和如何及時調整保額,是選擇投保萬能險之前必備的功課。

關於投保時機的選擇,大家可以這麼理解:

在保額一定的情況下,越年輕投保,風險保費扣得越少,前期賬戶價值的正向累積的時間越長,對效率提高越有好處。這是因為:

a. 綜合看過去10年的數據,國內保險公司的萬能年化結算利率水平在3.50%-6.00%之間,保值也只能算是勉強及格。

b. 考慮進入投資賬戶時要被被扣除的初始費用,以及每月要被扣除的風險保費,實際用於投資賬戶價值累積的初始本金並不會太多(除非你額外再存錢進去)。

所以,投保具有壽險保障+重疾保障功能的萬能險,就必須用時間換取效率。如果你的年齡已經不小,比方說超過了40週歲,被扣除的風險保費會快速上升,留給你賬戶價值累積的時機已經不多了,可以說已經不是一個投保具有這類萬能險的好時機了

另外,為什麼要做好保額的調整?因為年輕時保障成本低,可以儘量調高保額,獲取充分保障。但是到了50週歲以後,風險保費快速上升,在不再繳費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賬戶價值出現反向減值(結算利息小於風險保費),就要開始調低保額發揮其儲蓄保值功能,讓投資賬戶能夠有效增值,供退休後的養老醫療使用。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至於這兩年中國市場特有的“中短存續期”萬能險,完全就是一種有保底、相對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投資品,已經脫離了保險產品的範疇了,可以作為一種短期現金理財的選擇,背後保險公司的資管能力是選擇產品的唯一標準。

投連險

投連險跟上述 “中端存續期”萬能險一樣,在國內已經變成了一種純投資工具,手續費已經被壓得很低,跟購買基金沒有太大的差別。在萬能險處處受壓的情況下,投連險已經成為保險公司向公眾發行“理財產品”的新外殼。選擇這類產品的邏輯跟選擇基金一樣,看背後保險公司的資管能力和過往的投資回報經驗。

保乎·小結

關於“理財型”保險,根本上來講是一個順應消費者儲蓄需求和保險公司做大保費規模需求的產物。連保監會都明白,不賣理財型保險,保險公司不好發展,但光賣理財型保險產品,那保險也就“不姓保”了。

過去,“理財型”保險引發過很多銷售誤導。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對資產保值增值有著強烈願望,以至於在面對“理財型”保險時,很多消費者只是被其理財屬性所吸引而經歷資本市場低迷以後,理財型保險的實際回報跟投保時銷售員所強調的過往輝煌業績有不小差別,從而引發諸多問題。

其實,縱觀全球的保險公司,險資平均年化回報率能穩定在4%-6%之間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但具體落到每一張保單的實際回報率,卻因為產品本身保障功能的強弱有非常大的差別。總體來講,保障功能越弱的“理財型”保險,我們所投入本金的實際年化回報率就能越高。否則,我們就必須通過犧牲流動性(長期持有保單到期,不退保,不做提前領取)來實現收益。

最後,如果你一定要問我該不該買“理財型”保險,我想要說的是,希望你能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搞清楚它的理財功能和理財屬性,然後結合自己的財務規模,按需買,這就不會錯了!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那些熱賣的“理財型保險”,尚能飯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