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个时代也衍生出了一些特别的人类——

“社恐”

区别于神经症上的“社交恐惧症”,今天这里所说的“社恐”是指没有达到需要去看医生的级别,但在应对部分人群和在部分场景中,就会有相应临床反应的社会人,说的就是本人无疑了。

大家的年龄性别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凑巧的是,我们都会在一些特定场合里默契性地出现社恐临床反应。

症状一:恐惧人前表演发言

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从小就是班里的隐形人,每当老师要点名回答问题时,眼神躲最快,一脸装作若无其事就是我。庆幸逃过了小学中学大学,却偏偏逃不过刚入职时上司的一句“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那一瞬间社恐人仿佛就是个哲学家。大脑此时已经毫无反应,无数个不知道什么东西从脑海中飞过,雁过无声。

当意识到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时,OMG现在就让我立刻遭受五雷轰顶吧!我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该来这个地方,如果我不来这个地方我也不用做自我介绍,现在离开还来得及么...

时间大概在我身上飞速转了好几个圈,一转头回到血淋淋的现实里,空气刚好停顿1秒,“额....大家好,我是xxx,是新来的xxxxx,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仅仅四个叙述性短句,就耗尽了我上班第一天所有的精力,当终于顺利地坐到自己工位上时,悄悄叹上长长一口气,突然背脊一凉,“别轻松的太早”,谁?是谁在说这话?

症状二:很少主动和人说话

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我的天啊,要不要解释一下是自己手残?那对方不理我岂不是很尴尬?那万一再聊起来而我现在没时间跟他聊天怎么办?要拒绝么?

一步按错建,步步打自己脸。

症状三:最怕聚餐时突然的安静

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去,不去,去,不去...这两个选择在为时不多的考虑时间内已经拔光了整个我心中的亚马逊原始森林。那一秒的同时,同事们炽热期待的星星眼像一把狼牙刀挂在了我的脖子上,心里不想去,嘴上好啊好啊。

踏进电梯的那一刻我就知道,现在这个程度还只是到唐僧刚刚出生父母被杀这一难,前面还有翻几番的八十一难社交任务等着我一一打卡。

无情的加班时间,抠搜的老板,难缠的客户...要想最快最短最直接地了解公司大小八卦事宜,和同事吃顿饭就行。

热门话题往往撑不过饭上桌的那段时间,当吐槽劲儿一过,空气瞬间跌进北冰洋的冰窟窿里。内心里再次喊了声天啊,在座的各位千万不要把目光和话题抛向我,我只是被逼一起来吃饭的啊!

当然,事情往往不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症状四:只想一个人回家

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无论是结束一天工作,还是完成一次任务式的聚餐,每当要准备下班收拾收拾回家时,是我本社恐最欢腾的时光,终于可以一个人待着了,想到这里脸上不禁扬起天真无邪的笑容。

“你坐地铁吗?”

“嗯嗯。”

“我也是,你几号线啊?”

(再次喊天啊,我愿意花光我一年的运气让我们不同线,求求你了!)

“额...10号...”

“哈哈这么巧么!我也是,我们一起走吧!”

卒。

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这上面说的五个症状只是社恐人的冰山一角,我们喜欢一个人吗?当然喜欢,我们害怕一个人吗?有时也怕到极致。

多想自己,是一个话痨

和不熟悉的人社交就像被捆住了身体,说话做事都是畏畏缩缩,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这种尴尬的交流,接着我们害怕遇上这样任务式的社交。

社会上的社交往往围绕着『利』这个字眼神展开,就像我们中国人关于吃饭的习惯,大事小事家事公事好事坏事都可以在饭桌上进行。

一顿饭不简单,一次社交不简单,当社交开始变得不单纯,而知道这一次难受的沟通并不能对彼此的关系有阶段性的进阶或改变时,还躲不过,于是就开始产生恐惧。

我想我们新时代的社恐人并不是恐惧和人打交道,而是恐惧那些掺杂在内的感情之外的附属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