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除大宗的糧油農產品外,多數的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測算出來的利潤率並不低,這也是農業吸引眾多資本競相投入的重要原因。比如說,大棚菜年毛利率可達40%以上,特色水果毛利率可能超過100%,但一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好多投資農業的虧得一塌糊塗,還搞不明白怎麼“死”的。

農業的利潤跑哪裡去了?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毛利率會騙人

紙面上算出來的利潤對於二三產業可能是可靠的,但對於農業就不一定行。比如,超市的一般毛利率得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能保證淨利潤在3%-5%左右。那麼農業需要多少的毛利率才能保證掙錢?這是一個在實踐中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種測算也只能是起一點參考作用,根本不適用,農業的市場波動大而且不好預測,某種程度上不亞於撞大運,“蒜你狠”“姜你軍”就是這樣。

以養豬為例,行內的基本都知道“一年掙、一年平、一年虧”這個三年一輪的豬週期,而且第一年必須把後兩年的錢掙回來。但生豬產業投資時的利潤是怎樣測算的?是按每頭生豬掙100元測算的,在實踐中哪有吻合的時候!到現在更要命,因為從去年底開始,“豬週期”也無情地被打破了,去年下半年重資殺入搶谷底的全部套牢,2014年春節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逆市下跌,將節日必漲的規律也打破了,在這種情況下,算好的利潤基本上是一種諷刺。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農產品不是完全市場定價

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民以食為天這個治國理政的根本穩定問題,所以每個國家都不會完全市場化,而是強力進行宏觀調控,確保供給的數量有保障,而且價格比較平穩。有經濟學家開玩笑說,“一頭豬就綁架了CPI”,現實情況也差不多。由於中國居民膳食以豬肉為主要肉食品種,且近年價格波動十分劇烈,對整個物價指數的影響確實不小。

所以,只要豬價一露頭就得打壓,又是生產領域補貼,又是投放儲備肉,又是進口補充,非得把價格拉下來不可。而生產一旦下來了,取消補貼,開始凍豬肉收儲,但擴大出口卻難。收儲凍豬肉來託市可以理解,但取消補貼則讓生產者雪上加霜。所以,農產品的利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人工是個大成本

農民能做的事,企業不一定能做,因為農民不向自己討要工資,掙多掙少都是自己的。好多產業的利潤率在去除人工費以前,看上去很美。典型的就是肉牛產業,市場牛肉價格那麼高還十分緊俏,想起來肯定利潤不錯,但卻少有企業問津,根本的原因還是不掙錢。因為養牛週期太長,一般得兩年以上,企業養殖成本太高,只有山區的農民可以養,場地不用建,草料主要靠山上的草來解決,人力成本也很低,最終利潤還不錯。如果企業養,則場地、草料、人工、資金等成本高企,就目前的市場行情來說,也難掙錢。

再看市場上那些節節攀升的農產品價格,基本有一條規律,凡是能夠工業化的、機械化的,就漲得慢甚至比較便宜;凡是無法工業化、機械化的,肯定比較貴,而且一年貴似一年。過去嘲笑發達國家水比奶貴,菜比肉貴,如今在中國也差不多了。今年的肉價便宜得連消費者都有些受不了,但菜價總體依然在漲,如今菜市場哪裡還有幾毛錢的菜?再像花椒,大家抱怨花椒20多元一斤太貴,其實一斤花椒裡僅採摘環節的人工費就在二三元,更不算平時的田間管理、生產投入等費用,平均下來一畝也就掙個千把元,價格看似不錯,農民放棄的還是不少。

現下不斷上漲的蘋果價格也與人工費有關,現在疏花、疏果、套袋、除袋、採摘等環節,人工費一天就上百元;還有平常的施肥、噴藥,哪一樣不是靠人工,如今在果區,開著私家車送農工上果園絕非什麼稀奇事,沒有這樣的條件,連農工都招不來。像蔬菜、水果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算好了人工費,利潤肯定大打折扣。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要看到底爛了多少?

農產品區別於工業產品的最大特徵是鮮活性,保鮮儲藏不僅技術上困難,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後的儲藏環節損失不是一個小數字。即使糧食這樣的耐藏型農產品,儲藏環節的損失也在8%—10%,更不要說生鮮農產品了。一般的蔬菜從田間地頭到長途販運再到菜市場再到消費者手裡,到底要損耗多少?比如,大家常見的大白菜,從地頭到消費者手裡這個過程中究竟要被扒掉多少層皮?還有失水,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在90%以上,運輸過程中失水是常事,不僅重量下降,而且品相變壞。

上面說的還是正常損耗,一般就在30%左右。現在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初期的生鮮電商都倒掉了?因為他們天真地與菜市場較上了勁,以為淘寶模式能照搬到農產品上來,其不知菜市場這種批發零售模式恰恰是農產品銷售環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再傻的賣菜者也知道,千萬不能讓當天的新鮮蔬菜過夜,而網售的生鮮農產品竟然要幾天時間才能到消費者手裡,這樣能有好結果嗎?

至於最慘的情形就是賣不出去了,對於工業品而言,市場不好,大不了減價處理,可農產品一旦過剩起來,只能眼爭爭地看著爛在庫裡、爛在地裡,因為遠距離運輸,運費比菜貴。而且時節一過,馬上要種下一茬作物,只能機械翻耕入土,做了綠肥,一季心血全白費了,還搭進去肥料、農藥、人工、機械等費用。碰上這種情況,還談什麼利潤?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能掙得起,賠不起

農業掙錢不容易,但賠起來卻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潤根本經不起風險的衝擊。農業的風險真的不好控,全國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農作物面積大約佔1/6,主要的包括旱災、洪澇、冰雹、霜凍、病蟲害等,防不勝防,算好的利潤一次自然災害可能就沒有了。

比如,春季一場倒春寒可能導致核桃、蘋果、花椒等經濟樹木花芽凍死,直接影響當年的產量,嚴重的可導致絕收。再比如,一次冰雹,可以讓本來能賣三塊錢一斤的蘋果一夜間傷痕累累,最後只能以幾毛錢的價格處理給果汁廠。

2014年春節前後的禽流感(注意,後來糾正不是禽流感,是其他流感)傳聞導致全國家禽業受到重創,價格下跌,銷售不暢,廣大家禽養殖場戶損失慘重,但這個損失誰來賠?目前農業保險的覆蓋度還很有限,大多數遭災的情況下是沒有保險來賠付的,這個風險只能自己扛。風險面前哪有利潤可言!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和利息在PK

農業的融資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能像聯想那樣錢多,也就會安下心來,做好十年不掙錢的準備,放長線吊大魚,但大多數投資農業的經營主體沒有這個實力,只能在資金的問題上苦苦掙扎。在農地無法抵押、擔保困難等情況下,關鍵農時季節也就只有靠民間融資了,光高昂的利息成本就能吞噬掉大量的利潤,一旦市場行情沒有達到預期,便只有上演《多收了三五斗》的現代版故事。而投資週期又那麼長,於是倒在黎明前便成為農業投資一個重要的現象。

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和互聯網相結合,真正的把互聯網+應運起來。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是系統化的,同時也具備網羅信息資源,搭建優質平臺的能力,其與農業的結合可以對農業進行一個系統的產業優化升級,從產業鏈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入手,注入現代理念,最終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形成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互聯網農業”模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建立起農業生產的標準

以往的農業生產往往沒有自己的一個標準,多數流程都是靠農民自己的經驗進行操作,這樣所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太多,比如溫度、光照、降水、土壤等等環境參數,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且,人工操作的效率太低,不足以滿足大規模的生產。於是,“智能農業”這一理念便應運而生。

所謂“智能化農業”,其核心便是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這種技術可以把農業生產中的諸多因素通過無線傳感器進行實時採集,然後及時迅速地將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做出精確判斷,來決定農業設備是否開啟。這樣便極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可能的損耗。

另外,物聯網可以從生產這個環節對農業實行徹底的改造,目前這種方式還未曾流行,但在未來必然會成為一個發展趨勢。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打造高效廉價的營銷入口

營銷是互聯網最常用也是最擅長的手段,網上的營銷模式層出不窮,如體驗營銷、服務營銷、飢餓營銷等等。營銷,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客戶的消費心理來推銷商品。

此外,營銷打響品牌的能力也不容小覷。最令傳統農業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品牌問題,缺少品牌效應,農產品的附加值就上不去。而營銷藉助互聯網產生了極大的推廣效應,因為成本低,所以宣傳的覆蓋率就可以極盡所能地擴大。蘋果品牌“潘蘋果”為什麼能迅速竄紅?其中營銷的力量功不可沒。

農業若要建立高效廉價的營銷入口,切不可盲從,需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不能泛化營銷。任何產業都有自己的潛在客戶,這些客戶就是銷售的重要目標,整合數據精確定位,這是農業營銷的第一課。

質量與服務並重。狠抓質量,再加上利用客服保持與客戶的緊密聯繫,營銷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適當控制產業鏈。不貪多也勿狹隘,既不能試圖覆蓋整個產業鏈的經營,也不能只著眼於其中的一個方面。合理分配,優化利用,生產環節中的嚴把質量關與產品標準化生產結合才是最主要的。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廣受關注,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呈降低趨勢。如何重拾客戶的信任,是傳統農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想人們恢復對農產品的信任,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恢復農產品生產鏈條的透明化,這在傳統農業中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課題,但互聯網農業卻以其強大的線上交流模式彌補了這一缺陷。

可追溯系統是從食品行業中延伸出來的,人們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實現對整個生產過程的追溯,包括耕種地點、生長環境、何時採摘、採摘日期等,這樣便實現了產業過程的透明化。當然,其實現還需要互聯網的支持。

由此一來,人們因為了解得多,信任感自然增強,再加上權威機構給予肯定認證,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便可以建立起來。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升級農產品銷售模式

目前,電商平臺的發展為我國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在此之前,農產品生產規模小,與大市場的對接有困難,加之農產品從種植到收穫所經歷一定時間,受氣候等不可抗因素影響大,因此“賣難”現象時有發生。

電商平臺的建立則直接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使地域問題對農產品的影響相對削弱。距離的縮小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從而壓低了商品的最終價格。價格降低,銷售成本減少,銷量增大,企業的利潤當然也就隨之增長。正如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所說:“企業能做大的,都是流通環節所減少的。”

此外,電商平臺清貨的能力也是可圈可點的。2013年11月25日,“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由湖南省農業廳和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打造的電商平臺——正式上線,僅椰子飯便銷售掉了以往線下全海南島一年銷售量的63%,成果顯著。

不僅如此,互聯網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利用強大的數據分析幫助農業生產定位客戶群,分析客戶的需求,這使得生產具有了一定目的性,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農業利潤因何持續“出走”,互聯網會是招它“回家”的良人嗎?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問題一直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村金融的服務卻一直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不能夠滿足村民的需要。

農村金融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供給方面不足,雖然金融機構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比如2000年以來,央行和銀監會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展開小額信貸、村鎮銀行等方式多樣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但是由於受地域問題、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原來存在的問題依舊比較突出,創新之路還很艱難。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在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來說主要是兩個方面。

1、小額信貸

小規模的經營者是農村小額貸款的主要服務對象,如零食零售、餐飲業等等。這類貸款業務數額不大,且相對較為分散,但優勢在於資金安全問題與大規模貸款相比更加地有保障,也更能吸引貸款者的目光。

更為重要的是,農村城鎮化的腳步日益加快,而今銀行在城市的數量與日俱增,僅在4億人的一、二線城市就有銀行100多家,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城鎮化,對銀行的需求就更大,銀行的數量將不斷增加。

P2P貸款公司在農村發展良好,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貸幫,它被稱為首家銀行資金監管平臺。貸幫通過互聯網來出借資金,但具體的貸款業務是在線下進行,這樣可以確保貸款人資金以及信息的安全。貸幫的貸款程序十分嚴格,不但會對貸款人的資質進行親自上門審核,而且還在各地農村開設辦事處,並規定,貸款者與當地辦事處的路程不得超過半個小時。

貸幫利用互聯網外加自己的風控體系對貸款人進行審核篩選,建立起了對接交易的商務模式。

2、農業保險

自古以來,農業生產的成敗便於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與之相應的,農業生產者們從投入生產那一刻起便承擔著自然和經營兩方面的壓力,壓力帶來風險,規避風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入保。

從大體上說,保險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政策保險,另一種是商業保險。雖然我國素來重視農業發展,政策上對農業的保障從未有過間隔,但是僅憑政府之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商業保險必不可少,何況政策給予的補貼也會減輕農民投保的壓力。自2007年到2012年,我國農業保險的收入達到600億元,市場活躍度僅次於美國。

但農業經營存在著風險大、賠率高的特點,因此許多保險公司在這一方面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直接導致了農業保險種類單一,主要是小麥、玉米、棉花三種農作物。

而現今,藉助互聯網強大的數據流進行分析,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災害等問題進行網絡模擬,便可以使農業保險賠付率大為降低。如美國加州的The 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憑藉其網絡數據採集與分析平臺,對各種風險進行模擬和判斷,來作為提供農業保險的依據。在這個農業保險賠付率高的時代,該公司能以一己之力獲得不菲的風投,足可見互聯網農業保險具有相當好的發展前景以及豐厚的商業價值。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