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靈沼街辦南正莊村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南正莊村

位於靈沼街辦西南方3公里,村西、南均與戶縣牛東鄉東花園、東豐盛接界,村東與小豐村,邱家莊接壤;北與東正莊相接。80戶,350人,耕地460畝。主產小麥、玉米。

全村皆為張姓,相傳張家族譜記有:北宋初年張姓弟兄三人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本地,老大居南正莊,為長門立祠歸宗,祭祀先祖,張家老二分居戶縣北正莊,張家老三分居戶縣文義村。每年清明節和過年均來南正莊拜祭先祖,男丁由家長帶領認祖紀念。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南正莊村

古時俗稱南柿園。流傳民謠:“海子的蓮菜九個孔,柿園的枝頭挑紅燈。”“南正的柿子,花園的杏,梅李、沙果圍豐盛。”古時候是連片的果林和花草園子。可惜民國18年(1929),天寒地凍,氣溫低於極限,果樹、花木均皆凍死。戶縣草堂寺明萬曆十九年(1591)鐵鐘銘文記有正莊。清嘉慶年《長安縣誌》亦記為正莊南柿園。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南正莊村

相傳在南正莊南500米的花園村東閻君廟中一口古井旁,能聽到靈沼地下河嘩嘩的流水聲。

過去東西一條街巷。四周有城牆,正中建南門樓子,南城門樓匾額雋刻“金湯永固”四個大字。

村周圍有菩薩廟、無量廟、老爺廟和馬王廟。值得一提的是,村的西南建有三官聖廟,設前後殿和魁星樓,前殿敬福、祿、壽三星,後殿敬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魁星樓敬有文曲星。早在清代,張元文考中秀才、進士,先為縣令,後為七品府臺。

時至今日,整街修路,道路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村內樓房林立,兩條筆直的街巷整齊有序。

健身廣場、文化活動室、辦公室等公共設施已建成使用。成為靈沼街道外接戶縣、咸陽的橋頭堡。

此地人才濟濟,湧現出了一代名流。張一民,市民委副主任;張德玉,副師職,二炮某部參謀長,轉業後擔任西北工業大學一系黨委書記;張忠林,曾先後在寶雞地區鳳翔縣、麟遊縣、眉縣、太白縣任常務副縣長、縣長;張世祥,武功農學院農藝師,後任農作物繁育場場長。“文化大革命”前後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家鄉和周邊村社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農業機械。曾著有《紅苕栽培技術》《小麥繁育技術》《玉米種子繁育和土壤改造》等科技理論資料。可惜英年早逝;張蘭(張世祥之妻)早年隨丈夫在武功農學院工作,曾被評為巾幗英模,出席陝西省三八紅旗手勞模大會。1961年支援農業,帶孩子們回鄉參加農

業生產,成為南正莊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也成為原靈沼人民公社第一個大隊女支書。為公社和各村隊引進先進農業機械和優良品種、農科先進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