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似冷鋼”,武術最具特色的勁力,不可不知!

壯士御風霜,烈膽磨冷鋼。有道是,文武雙全,德藝雙馨。文的行不通,便要武力扶持,這叫先禮後兵。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境界難求難遇,既要有文,也要懂武,非通家不能運化得力。隨曲就伸也好,斬釘截鐵也罷,最後都要有個了斷。文人要出口成章,武人要身上漂亮。好文章,繁花似錦;好拳術,樸實無華。這裡有個經驗:凡是涵蓋一切的東西,都是籠統的,絕對不是一個明確的樣子,模模糊糊,不能深究,就能即全面又具體,肉眼可見肉身,法眼才能觀法身。功法深了,就會有感觸,自然不會再較勁了。練武到了最後,都沒有抓住不放的,都是一片開闊,看什麼都能入到拳裡,該練的都練了,才知道什麼該留,哪個該舍。正所謂,風過疏竹不留聲,雁渡寒潭不留影。

“著力似冷鋼”,武術最具特色的勁力,不可不知!


著力似冷鋼,這句話說的是冷勁。都說一個人勁冷,是說他出手果決,沒圓沒圈,中宮直入,沉狠冷靜,卡位刁鑽。有時候會說,一個人做事情太絕,不留餘地,叫冷酷無情。練拳也有,看一個人練拳,落點明確,毫不猶豫,線路刁鑽,強度極大,這有就是在練冷勁,這種勁都是短勁,圓勁和粘勁,都是長勁。冷勁之所以短,是攻其不備,在破綻處下手,殺傷力極大,絕不留手,一擊必殺。當年,琉球的佐久川,繼承了唐手當中的冷掌勁,殺傷力極大,功力雄厚,這種技法勁別,在大唐盛世時期,廣泛流行,由於實用價值高,曾被大力推廣,後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國技空手道,琉球與日本武術,都是由冷勁一脈技術,經過發展,演變出來的武術前身,也被眾多武術名家所採納。十六世紀,《球陽》記載,武術家虞建極遭高手襲擊,虞用殘酷的手法,擊斷對方兩股,導致其重殘,驚動了方式武林。行家分析認為,這就是中國武術當中的冷手技術,出手冷酷,攻其必殘。

“著力似冷鋼”,武術最具特色的勁力,不可不知!


冷勁練法多樣,各門不一。發展到今天,已與各拳術結合,融入其中。冷勁有四,一,堅毅果決;二,落點刁鑽;三,猝不及防。四,勁力剛硬。冷勁多出自掌法,也有捶法。比如,練拳特別講究拳性,有練的溫的,也有練的火的,還有練得冷的,不一而同。瘦尹,攻八卦掌,一身過硬的功夫,經常掌戳牛腹,條條見血,強度極大。常與人切磋,都是重手,人稱“冷掌”。出手簡單,毫無花招,但力度極大和落點極準,一般人接不住,瘦尹是董海川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今天還能看到尹派八卦掌,中路突進的風範。練冷勁,最關鍵的就是沉肩墜肘,肩撐肘橫不適用於冷勁,冷勁不能開肋,講究束肋,冷即是瘦,越瘦硬越好。肘擦肋而出,掌腕挺住勁,肩肘下墜,一擦即出。冷勁發力,不能顫抖,都是觸著直入,沒有輔助勁,也毫無變化。練冷勁兩個字,直接。正所謂,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練武就要純粹,又說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著力似冷鋼”,武術最具特色的勁力,不可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